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始动力

来源:网络(WWW.NYLW.NET) 作者:许晓军 曹荣 发表于:2011-05-12 10:28  点击:
【关健词】和谐劳动关系;经济可持续发展;工会;合作博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资两大基本生产要素之间和谐稳定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我国社会结构的稳定,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始动力。当前,劳动关系失衡,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中国国情制度框架内的工会

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社会利益主体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劳动关系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在主体、性质、内容、调节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劳动与资本这两大基本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目前,劳动关系不和谐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已经成为国家制度层面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相关的制度表述和学术研究都注意到了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并强调在宏观社会结构和微观企业组织架构两个层面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对平衡劳资力量、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另一方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还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直接的推动力。本文将侧重于从经济层面探讨和谐劳动关系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在中国特定的国情下,工会的合作博弈对于建立劳资关系平衡机制,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既必不可少又必须充分有效实现。
  一、劳动者的劳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与劳动必须相互结合,才能实现价值的增值和社会财富的增长。而价值的增值和社会财富的增长,最为直接地通过劳动者的劳动过程得以实现,因此劳动者的劳动是经济发展最直接的动力,也是社会经济得以进一步向前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在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第二、三产业的工薪劳动者数量迅速扩大,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据《中国统计年鉴》统计,2007年城乡工薪劳动者的数量已经达到43 802万,占总就业人口76 990万的56.89%。[2]随着中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薪劳动者的数量还会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人的辛勤劳动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也是支撑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2009年12月美国《时代》周刊第一次将“中国工人”这个群体纳入年度新闻人物榜单并评价称,“中国经济顺利实现‘保八’,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这些功劳首先要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3]2010年10月在美国的又一财经人物榜单中,“中国工人”再次作为一个群体榜上有名。道琼斯公司所属的《财智月刊》杂志评价称:“数以亿计的中国工人是世界经济最强大的力量之一”。[4]
  劳动者推动现代经济的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劳动者的劳动是直接的生产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提高依赖于劳动与资本的有效结合。而劳动与资本最大限度的结合又依赖于劳动者能够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退一步说,即使劳动者的主观目的仅仅是为了改变自身生存条件和命运的低层次被动劳动,他们也为客观世界创造着大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因而,劳动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第二,作为社会人口主体的工薪劳动者也是市场经济中最终消费的主体。传统社会的生产只是艰难地满足生存的必需,而现代社会显然把生产和生活都定位在远远超出生存必需的范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者不仅仅是社会财富的生产者,也是重要的基本消费群体。劳动者收入的提高、工时的减少、社会保障的提升,会形成巨大的社会需求,不断扩大消费市场,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
  第三,劳动者素质能力的提高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和自主创新的关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涉及产业间各种关系的协调,如各产业间在生产规模上比例关系的协调、产业间关联程度的提高等。而产业间各种关系的协调和经济结构转型最终要依靠劳动者来完成,这就对劳动者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劳动者素质能力能否提高成为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所在。
  二、劳动关系失衡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劳动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劳动力市场化之后,资产所有者成为劳动力的购买者和使用者,劳动者则成为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出让者。劳动者已由计划经济时代名义上的“主人翁”转化为劳动力市场中的受雇佣主体。尤其是非公企业中的劳动关系鲜明地表现为两个人格化的不同生产要素(资产所有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现阶段劳动关系的性质特征在总体上体现为“强资本弱劳工”的态势,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劳资之间由于经济利益取向不同而引发的冲突,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劳动关系失衡的表现
  工资、工时和劳动条件是市场经济劳动关系中最基本的问题,近些年来已经成为中国劳动关系中的突出问题。一是工资水平低下且没有增长机制和欠薪问题成为劳资冲突的两大诱因。有些企业借经营困难和亏损来拖欠员工工资、医疗费并欠缴社会保险,由此也引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二是超时劳动成为劳动争议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企业随意延长工作时间,强迫员工加班加点,造成了劳动关系双方的对立情绪,尤其是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工人常常超时劳动而没有加班费。三是劳动安全和职业病危害也成为冲突的诱因。一些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无视劳动安全卫生的有关规定,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工作条件差,设施简陋,伤害了员工的身心健康。
  劳动关系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障碍,也成为制约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集体劳动争议进入高发期。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统计,1994年集体劳动争议为1 482件,涉及劳动者人数为52 634人;2003年集体劳动争议为11 000件,涉及劳动者人数为515 000人。涉及劳动者人数增长近十倍。2006年全年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案件44.7万件,其中集体劳动争议案件31.7万件,涉及劳动者35万人。虽然集体争议的案件仅占全部劳动争议案件的4.4%,但参与集体争议的人数却已经占到51.47%。[5]公安部的统计显示,劳资关系、农村征地、城市拆迁、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移民安置补偿、环境保护等问题,是中国酿成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原因,其中,职工群体性事件的数量位列第一。职工在发生集体争议时,往往缺乏有效的协商机制和通畅的情绪宣泄渠道,不经过正常的法律处理程序,而直接采取罢工、上访、示威、静坐、堵塞交通等集体行动,以期达到维护自身权益的目标。劳资双方这种刚性结构,给维护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也制约着经济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