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w(q2)=(a-bq2-c)/b(2) 二、国有企业追求绝对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双寡头竞争模型 (一)国有企业是Stackelberg的产量领导者 利用动态博弈的倒推法,将跟随企业2的反应函数q2(q1)=(a-c-bq1)/(2b)带入到社
q1w(q2)=(a-bq2-c)/b(2)
二、国有企业追求绝对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双寡头竞争模型
(一)国有企业是Stackelberg的产量领导者
利用动态博弈的倒推法,将跟随企业2的反应函数q2(q1)=(a-c-bq1)/(2b)带入到社会福利函数中得:
W=[a+a-b(q1+)](q1+)-c(q1+)
令=0,解得:q1=(a-c)/b;q2=0
注意到此时国有企业1的产量刚好是市场容量,也就是竞争最优产量。当国有企业是Stackelberg的产量领导者并且追求完全的社会福利最大化时,国有企业最终会垄断整个市场,非国有经济没有生存空间。这一结论也不奇怪,如果选择的产量小于市场容量,企业1预期到跟随企业2产量选择只会是剩余市场的一半,这时并没有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完全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国有企业理性预期到这一点后将直接在博弈第一阶段选择帕累托最优产量,非国有经济没有生存空间,毕竟在已经饱和的市场中选择进入只会带来自身负利润。
(二)私人企业是Stackelberg的产量领导者
类似地,将国有企业1的社会福利最大化反应函数(2)式带入到企业2的利润函数中得:
2=[a-b(q1+q2)-c]q2=[a-b(+q2)-c]q2
令=0,解得q2=0;q1=(a-c)/b。
均衡时仍然是国有企业完全占有市场,私人企业并没有先行者优势,仍然只能退出市场。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谁率先行动并不影响最终均衡解,都是国有企业占领整个市场,私人企业没有立足空间。进一步研究分析,这两种情形下均衡的稳定性是不一样的。如果国有企业先行动,一定选择完全竞争产量,私人企业退出市场,此时均衡是唯一且稳定的。因为如果国有企业选择产量小于竞争产量,那么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2在企业1确定产量以后就是剩余市场的垄断者,它会选择剩余产量的一半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笔者从厂商2的反应函数q2(q1)=(a-c-bq1)/(2b)=[(a-c)/b-q1]=(Qc-q1)能清楚看出。此时市场总产量未能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但由于该博弈是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国有企业1能够预期到私人企业2的反应,在其决策时率先将产量定格在社会最优水平之上,同时也排除了其他企业进入市场的可能。
私人企业是Stackelberg的产量领导时,如果跟进的国有企业是完全的社会福利最大化追求者,此时的纳什均衡解实际上有无数个。事实上对于私人企业2任意的产量0q2Qc,国有企业1对应的产量q1=Qc-q2都是纳什均衡解。此时国有企业产量相当于社会最优产量不足的弥补,从国有企业社会福利最大化反应函数q1W(q1)=(a-c-bq1)/b=(Qc-q1)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故此种情形下存在多重纳什均衡,私人企业2退出市场,国有企业1占领市场只是其中一种情形。
(三)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Cournot竞争的双寡头模型
前面分别考察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率先行动的Stackelberg动态博弈模型,现分析两者同时进行产量决策的Cournot双寡头模型。依据Cournot均衡的定义,笔者只需将国有企业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反应函数(2)式与私人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反应函数(1)式联立,就可以求出均衡解:q2=0,q1=(a-c)/b,均衡结果仍是国有企业垄断市场。
归纳起来,在线性需求、等边际成本和国有企业以纯粹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假设下,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双寡头竞争均衡与市场竞争结构无关。无论是谁在Stackelberg产量领导模型中先行动,还是在Cournot模型中同时行动,都是同一均衡结果,即国有企业完全“垄断市场”,非国有经济没有生存空间。这个模型的结论虽然简单,但却是许多复杂模型研究的出发点,在理论分析中很重要,平新乔(2000)分析国有经济成分的内生决定时建立的模型正是在这一模型基础上展开的。模型结论国有企业若完全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将完全占领市场,也恰恰是在纯粹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真实反映。归纳起来,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命题1:在完全信息、线性需求函数、等边际成本和国有企业追求完全社会福利最大化前提假设下,市场竞争的均衡结果是国有企业占领整个市场。换句话说,纯粹的国有经济成分是完全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和竞争的内生结果,与特定的市场结构无关。
三、国有企业追求部分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双寡头博弈模型
上述分析中假定国有企业完全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并不是现阶段国有企业的真实反映。中国国企改革从早期20世纪80年代“放权让利”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至少在竞争市场上,部分民营化的国有企业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有企业了。对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企业资产结构和所有权结构呈现出多元化和分散化的特点。依照制度经济学的契约理论,现代企业是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的联结,或者一种组织安排。企业不同的产权结构、资本结构都会通过企业治理机制最终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目标。对中国目前部分民营化的国有企业来说,企业的经营目标一个合理的假设是看成是代表私人利益的股东与代表公众利益国有股份之间的博弈过程。在纯经济理论分析中,总假定私人所有者关心企业利润最大化,以保证投资保值和增值,而政府往往被假定成公众利益的代表。在国有企业改制的转型经济中,政府一方面需要保持改革的平稳过渡,需要利用国有股权干预市场,同时企业又必须有一定的盈利空间以吸引投资者。考虑这些因素,本部分笔者抛开国有企业追求完全社会利益最大化目标的行为假设,认为国有企业是部分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追求者。企业既要承担一定社会福利性目标,同时因为预算硬约束有一定的利润要求。为了简化分析,笔者假定国有企业的实际经营目标函数是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的某种组合,其中组合比例的大小由政府控制的资产和私人控制的资产相对大小来决定。笔者将定义为国有资产占企业总资产的比例或者国有股份占总股份的比例,这样国有企业的产量反应函数可以近似看作是追求完全社会福利最大化反应函数和利润最大化反应函数的一个线性组合:
O(,q2)=q1W(q2)+(1-)q1(q2)=+(1-)
整理得:q1mix(q2)=(1+)(3)
容易看出当=1时,国有企业混合产量最优反应即为完全社会福利最大化反应函数;当=0时,国有企业混合产量最优反应退化成完全利润最大化反应函数。在下面的分析中,笔者研究更为一般的0<<1情形下,追求部分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国有企业和完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私人企业的Cournot双寡头竞争模型。这样的分析十分有意义,不仅表现在对均衡存在性的认识上,更为重要的是笔者可以比较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均衡利润水平以及两者利润差距怎样受变动的影响,进而回答承担社会性负担是否是导致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盈利能力差异的本质原因。之所以能这样理解问题是因为值不仅能衡量国有资产占企业总资产中的比例,它的另一层含义是国有企业目标函数中社会福利最大化所占比重。①粗略地看,值越大,意味着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负担和责任的成本。因此,研究变动对国有企业盈利性以及与非国有企业利润差距的影响,就能回答国有企业比非国有企业表现出来较差的盈利性是否是因为国有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求部分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国有企业1和完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私人企业2的Cournot均衡解,笔者只需将企业1的混合反应函数(3)式和企业2 的反应函数(1)式联立解得: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