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同”与“异”之辩(3)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朱安博 发表于:2011-10-30 09:08  点击:
【关健词】“同”与“异”;归化与异化;同异俱于一;辩证关系
3 同异俱于一:谐同和异的翻译原则 中国辩证观念是《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对立统一观念,以《墨经》同异俱于一的辩证逻辑为核心。惟同无异,或惟异无同,都是形而上学的思想。当我们须要强调同的时候,可坚持求同

  
  3 “同异俱于一”:谐同和异的翻译原则
  中国辩证观念是《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对立统一观念,以《墨经》“同异俱于一”的辩证逻辑为核心。惟同无异,或惟异无同,都是形而上学的思想。当我们须要强调“同”的时候,可坚持求同存异;当我们须要强调“异”的时候,可坚持存同求异。不管求同存异,还是存同求异,最终都应统一为:谐同和异。
  翻译既然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那么“谐同和异”是我们应该遵守的原则。而实际上,在翻译中却是另外一种奇怪的现象:外译中的时候音译追求“洋味”,很多人津津乐道其中的“异”;而中译外的时候却宁肯扭曲汉语词义非要套用所谓现成的“对等”词语,生怕外国人不能理解而一味的强调“同”。许多译者在把汉语译成外语的过程中,似乎总是在迎合外国人的文化习惯和审美情趣,总不太情愿采用音译的异化策略。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许多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语言,为了迎合西方,译成英语后部分甚至完全失去了其本义。所以好好的鸳鸯,译成 mandarin duck;象棋则译成了 Chinese chess,等等。其实中国象棋的起源要比国际象棋早得多,而且这两种不同的棋类分别代表了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本来像这种文化里特有的东西是完全可以“音译”了事的。这一点,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古代翻译家玄奘就已经指出了。他在翻译佛经时提出了“五不翻原则”①,就是凡汉文中找不到对应的外来特殊用词,一律只取音译而不用意译,以避免望文生义。玄奘的“五不翻”原则说明了一个道理:音译是对特定文化的一种尊重和保留。
汉语特色很浓的词语直译成英文时,也常带有“中国味”。在翻译中国独有的名称和观念时,应按语言学上“名从主人,物从中国”的原则。既然是中国的特有事物、观念,就应“以我为主”,不可过分迁就西方读者。近年来,由于中国在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不断提高,很多西方人对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词语抱有浓厚的兴趣,不仅像guanxi(关系)、one child policy(独生子女政策)、backdoor(后门)等中国物象特有的词语,早已出现在英美报刊媒体中,而且像最近备受瞩目的“房奴”(fangnu)、“城管”(chengguan)、“钉子户”(dingzihu)、“不折腾”(buzheteng)等音译也逐渐被西方人接受。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上看来,中国英语中有很多汉语拼音词用来表达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和概念,这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有些外国人理解起来有困难,主要是他们缺乏对中国社会文化的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双方之间的移情(empathy)心理可能使另一方本族人容忍语言的音译“离格”现象,而且还有可能仿效对方的“离格”现象,甚至会欣然接受以达到交际的成功。这也正是语用移情导致的语言顺应策略。(何自然 2006:365) 尽管这种音译会令人费解,但可以让外国人理解中国文化中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意蕴,从而带来异国情调的效果。这自然是一种自信的文化立场,也有利于文化的和谐交流与交融。因为如此一来,文化交流就不是单向的输入,而是双向的输入和输出的互动,这样同与异也就从相互对立走向了相互统一。人类文明史,靠的就是继承与创新这对矛盾。继承是同,创新是异。因此,求同存异与存同求异也是辩证统一的。“文化间的关系是辩证的,这种辩证性指的是同一性与差异性的统一。”(方汉文 2003:21) 说明差异性与同一性辩证关系的思维方式,也是在翻译中处理中国文化特色物象词语的依据。
  我们在外语教学中,总是灌输这样一种思想:到了国外,我们应该是When you are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而外国人来到中国却不是 “入乡随俗”。在这种思想自卑和语言迎合的心理作用下,外国人得到更多地是“宾归如至”。因此,汉英翻译里最大的危险就是没有辩证地看待异质文化间的“同”与“异”的关系。在处理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时候,译者认为一定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英文翻译对应,并把这个相对合适的译名理解为绝对的译文,从而丧失了很多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物象。求同也好,存同也罢,这同不是简单的同、绝对的同,而是谐同的同。另外,求异、存异,这异也不是简单的异,而是和异,即和而不同。“同异俱于一”的谐同和异翻译原则应该是处理翻译中特有的物象词语的方法和原则。因此,在汉英翻译中遇到中国特色的词语和现象,一定要辩证地看待“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不能扭曲译文,刻意迎合外国人,千方百计地找到一个与英语相似的表述,非要用一个所谓“地道”的英语说法。我们不仅要掌握合乎规范的英语,也要遵循“同异俱于一”的谐同和异翻译原则,要善于用英语来表达中国特有事物、独特意念和传统文化。
  总之,“异”与“同”的关系对于翻译来说是一对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认识事物,都有一个出发点,那就是往往以“我”为出发点,凡“我”不了解的,皆为“异”。翻译中一定要重视同与异是具有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的。以此为基础,我们进行翻译研究,要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不能以偏概全,既要“求同”,也要 “存异”。其实翻译中“同”、“异”之争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促使我们回顾并更深地进入自身的思想传统,进一步审视中西思想的差异,并通过不同的翻译策略来发掘沉积在一个民族心理结构中的深层内蕴。
  
  注释
  ①玄奘“五不翻原则”:一是秘密,如陀罗尼,不翻;二是多义,如薄伽梵,不翻;三是中土所无,如阎浮树,不翻;四是顺古,如阿耨菩提,不翻;五是生善,如般若,不翻。
  
  参考文献
  方汉文. 比较文化学[M]. 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郭建中.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郭建中. 异化与归化: 道德态度与话语策略——韦努蒂《译者的隐身》第二版评述[J] . 中国翻译, 2009(2).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