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孙子、孙女 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孙子、孙女合称为“孙”,孙子称为“孙子”类,孙女称为“孙女”
类,通行于现代汉语的孙辈称谓在这个时期产生了,列表2l如下: 表21孙子、孙女称谓
(1)“孙息”是汉代新生称谓,多指孙子,也可笼统指孙辈,包括孙子和孙女,如《后汉书•方 术传•折像:》:。或谏像日:‘君三男两女,孙息盈前,当增益产业,何为坐自殚竭乎?”
“孙儿”始见于汉代,指称孙子。<后汉书•庞参传>:。(任)棠不与言,但以薤一大本,水一 盂,置户屏前,自抱孙儿伏于户下。”魏吉迦夜与县曜共译<杂宝藏经-罗汉祗夜多驱恶龙人海 缘>:“向一乌者,即是彼时孙儿也。。
。孙子”在先秦泛指后代子孙,《管子•度地》:“岁修增而毋已,时修增而毋已,福及孙子,此 谓人命万世,无穷之利人,君之葆守也。”这里的“孙子”义同“子孙”,泛指。“孙子”指称儿子的 儿子,出现比较晚,在六朝文献中有见。刘宋求那跋陀罗《杂阿含经>卷三十七:“有长寿童子, 是树提长者孙子,身婴重病。”
(2)先秦时期中是以“孙”来笼统表示孙子、孙女,尚无指称孙女的专有称谓。汉代出现“女 孙”指称孙女,<史记•陈丞相世家》:“张负女孙五嫁而夫辄死。人莫敢娶。”女孙”的同素异序词 “孙女”就笔者所及,见于《三国志•魏志•董卓传>注引《英雄记》:“孙女名白,时尚未笄,封为渭 阳君。”
(二)外孙、外孙女 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指称外孙的称谓有“外孙、甥”两类,外孙女有“外孙女”。合称有
“外孙”。列表22如下:
表22外孙、外孙女称谓
“外孙女”指称女儿的女儿,出现比较晚,北魏《钦文姬辰之铭》有载:“乞伏文照王外孙女钦 文姬辰之铭。”
综上所述,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语亲属称谓,数量虽不及现代汉语丰富,但已相当发 达,而且非常系统化,与上古汉语亲属称谓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1)核心称谓的相对稳定性。从表中我们不难看出,核心称谓自上古汉语至于中古汉语一 脉相承,具有相对稳定性,如:祖、父、母、子、女、兄、弟、姊、妹、孙、夫、妇、妻。此类称谓构成了 基本的汉语亲属称谓,从上古汉语直至现代汉语都在使用,用法基本一致。
(2)遵循宗法原则和等级原则。亲属称谓反映了家庭成员内部的相互关系,规定了彼此问的权利和义务。中国传统的家庭是一个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整个社 会结构的基础。宗法原则和等级原则在亲属称谓上得到了体现,东汉魏晋南北朝中的亲属称 谓词正体现了以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为基础的亲属称谓制度。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不同 的辈份、年龄性别之分等方面都有明确的划分,不能逾越,不能混淆。
(3)名词词头“阿~老”开始在称谓中使用。以“阿”为名词词头,一般无异议,顾炎武在《日 知录》卷三十二“阿”条论述了用“阿”称呼亲属的用例。以“老”为名词词头,尚未有定论【B】。因 为父母一般都是年老或年长的,不好说“老父~老母”里的“老”已经虚化成词头了。但我们注 意到同时期的“老”可以称呼其他亲属了,如:<汉书•杜周传>:“诚哀老姊垂白,随无状子出关, 愿勿复用前事相侵。”《世说新语•忿狷》:“司州觉恶,便舆床就之,持其臂日:‘汝讵复足与老兄 计?”。老姊”犹“姊”,非年老之姊,表达了亲近之意;“老兄”犹“兄”。非年老之兄,表达了随便 之意。通过对同时期甚至更早时期语言现象的比较,我们说“老”在魏晋时期已开始成为词头, “老父”“老母”是附加式双音词。董为光(2002):“加于人的各类称谓之上的‘老’,发端于魏晋, 唐宋蔚成风习,至今尤为繁盛。咀9J“阿”“老”在魏晋亲属称谓附加式复音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 的角色。同时,在语用上可表示亲切的意味,具有口语性。
(4)上古汉语时期强调宗法原则和等级原则,在亲属称谓上有严格的区分。随着社会的发 展,在口语中亲属称谓渐趋简化,表现出了趋亲性。以“父”称伯叔,以“子”称子侄,简化了亲属 称谓,体现了语言的精简原则,同时也是宗法观念在称谓上的表现。在宗法观念的影响下,说 话者以直系亲属称谓称呼旁系亲属,淡化亲疏差别,使得人际关系显得亲密。本文由于时间和 精力的关系,未能囊括东汉魏晋南北朝的所有文献,致使研究结果可能有所疏失,期待方家指 正。(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