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全面教育”本科课程改革:背景\内容与启示(3)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蒋华林 李平 发表于:2010-10-15 00:20  点击:
【关健词】全面教育;课程改革;本科生;哈佛大学
哈佛为什么又要选择此时进行此次课程改革呢?自1636年建校以来,哈佛就一直充当着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导,一直都在尝试如何改进哈佛的教学体系,它没有因社会的赞誉而自满,而是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以求永远不败。

  哈佛为什么又要选择此时进行此次课程改革呢?自1636年建校以来,哈佛就一直充当着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导,一直都在尝试如何改进哈佛的教学体系,它没有因社会的赞誉而自满,而是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以求永远不败。每次改革,它都对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大趋势进行了透彻分析和整体把握,对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进行了科学论证,适时调整了教育使命和培养目标。正如哈佛大学本科生教育学部副主任波尔比姆(D Paulbeam)所说:“一所伟大的大学必须永远处于改革状态,任何时候都不能高枕无忧。”“哈佛大学之所以成为一流大学,是通过连续不断的回顾自我、反思自我和更新自我取得的。”因此,可以说,本次改革是哈佛历次改革的继续,是哈佛精神追求的必然。
  正如《报告》所说,“自上一次课程改革以来,世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王国如此,哈佛亦如此。”继续沿用30年前的课程设置将无法让哈佛大学的毕业生在新世纪继续在各行各业处于领先地位。况且长期以来,不少人指责哈佛的课程缺乏时代感,重点过于狭窄,只是集中在学术议题上,过于注重理论而缺乏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课题,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也有一定的问题等,出现了所谓的“哈佛教育危机论”,认为“这几十年来,哈佛每样东西的品质都在提高……。唯独最重要的东西没能提高——学生在学识以及成长为这个国家所需要的优秀领导者方面的竞争力却大不如前”。面对这样的批评,究竟应该为学生提供什么类型的课程,在哈佛大学内部也已经争论了很多年。在这一背景下,2002年10月,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科比(w.c.Kirby)正式宣布启动1978年以来哈佛最全面综合的本科生课程改革,开始对其课程设置进行研究,以找到解决的办法。历时4载有余,这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计划终于出台。
  
  二、改革的内容
  
  《报告》主要包括5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实行全面教育课程改革的理由;第二部分阐述了全面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第三部分是关于全面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教学以及8大领域的课程简介;第四部分是关于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结合——基于活动的主动学习;第五部分则是关于本方案的实施,包括课程开发、管理、助教等方面。本文将重点对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予以分析。
  
  (一)全面教育改革的目标
  全面教育课程改革所设定的目标是将学生在校所学与他们毕业后将要面对的世界联系起来,主要包括4个方面。这4个目标相互依存,并且在很多地方交叉重叠,它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学科或部门。
  首先,培育学生的公民意识。通过大学生活特别是全面教育课程,培养学生成长为当地的、全国的乃至全球的积极而有所作为的公民,在不断变化的全球化背景下,能够批判而平衡地理解和批判地欣赏美国的历史、制度和价值观,理解当地、美国和全球发生变化的驱动力。
  其次,教会学生理解自己是传统艺术、思想和价值观的产物和参与者。通过全面教育,使学生理解文化冲突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熟悉过去和现在文化进步的动力,确保他们在今天的世界中“成功航行”,并做自己的“舵手”。
  第三,使学生能够批判地和建设性地应对变化。快速变化是当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一大特征,因此,要通过全面教育使学生能够了解现代生活中变化和改革产生的力量,从而做出见多识广的决定,并在某种程度上控制自己的生活。当今世界不是一个稳定的世界,要使学生带着能够匹配当今世界变化速度的技能离开哈佛。
  第四,使学生能够理解他们所说和所做的伦理要求。全面教育要使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信息、技能和技术,而且也能够领会这些获得被应用的伦理关系,能够了解各个领域的价值观冲突并用理性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理念,包括文化差异、宗教差异、社会经济差异以及科技发展的冲击等。
  总之,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正如哈佛大学时任临时校长博克(D.Bok)所说,本次课程将进一步加强西方教育根深蒂固的传统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提升学生公民参与的程度,有效因应社会变化,深切了解一言一行背后的道德意义。这对于学生眼中的世界及他们现实生活所需及所接触的层面都是一大挑战。
  
  (二)课程体系设置
  哈佛的教育包括许多方面,如学生团体、艺术表演、运动以及宿舍生活等,他们都有利于学生智力、 之二,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当是学生。此次课程改革的根本动因和最终目标是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成为全球化公民,既全面了解美国社会,又知晓世界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为他们将来生活在文化和文明不断变化的全球性世界做好准备。因此,此次课程改革始终围绕加强学生思考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让学生对以前所有的观念、假定进行质疑和重新思考,使培养出来的人才与进校时大不一样。经过全面教育,让他们对已经很熟悉的东西变得不熟悉了;看到以前他们认为很了解的事物表象背后的东西;使他们感到迷惑并帮助他们重新考虑取向;使他们具有自我反思的能力,有自己独立的分析和批判,但不是否定,而是独立思考。同时,此次改革也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如在艺术课程中,学生将会见表演者或博物馆的馆长乃至保管员;在认知神经科学课程中,学生将要写一篇有关研究在模拟联合国中怎样使谈判清楚明白地显示出来的论文:在学习美国政策的同时参与一场政治运动,或在学习语言和历史的同时在巴西当地的社区工作,使学生学以致用,增强应用知识的能力。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第一要务。虽然大学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3大职能,但人才培养职能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职能是在人才培养职能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因此,课程改革绝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必须体现并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始终以如何培养学生成才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才,一切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内在的积极性。
  之三,课程改革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此次改革并非仅仅局限于狭义的课程体系或显性课程,而是将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统筹考虑,使本科生在哈佛所学的一切,包括课堂内和课堂外的学习,与他们离开大学后将要过上或担任领导的生活联系起来,培养他们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生活的挑战的能力。《报告》认为,许多学生将课外生活与课堂学习截然分离,没有注意到这些他们投入了大量精力,在很多情况下,甚至决定他们终身工作方向的课外活动与课堂学习之间确实存在的联系。“只坐着听讲座,或是阅读统计数据,不能使人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因此,《报告》呼吁学生将课堂内外的活动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并建议成立一个委员会,专门负责规划和组织基于活动(activity—based)的主动学习,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在上述8大课程领域中,无论是《美学的与阐释的理解》、《生命系统科学》,还是《世界中的美国》,都无一例外地强调了课程学习与21世纪现实生活的联系与结合,通过实习、实验或实践,将所学的概念、理论性工具应用到公共生活、个人生活、专业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和分析上,包括“选择什么样的医疗方案,是否支持某项政策建议,如何管理个人财务等”。因为“如果学生能看到学习与未来人生问题之间的联系,他们将有更大的学习动力”。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