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二,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当是学生。此次课程改革的根本动因和最终目标是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成为全球化公民,既全面了解美国社会,又知晓世界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为他们将来生活在文化和文明不断变化的全球性世界做好准备。因此,此次课程改革始终围绕加强学生思考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让学生对以前所有的观念、假定进行质疑和重新思考,使培养出来的人才与进校时大不一样。经过全面教育,让他们对已经很熟悉的东西变得不熟悉了;看到以前他们认为很了解的事物表象背后的东西;使他们感到迷惑并帮助他们重新考虑取向;使他们具有自我反思的能力,有自己独立的分析和批判,但不是否定,而是独立思考。同时,此次改革也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如在艺术课程中,学生将会见表演者或博物馆的馆长乃至保管员;在认知神经科学课程中,学生将要写一篇有关研究在模拟联合国中怎样使谈判清楚明白地显示出来的论文:在学习美国政策的同时参与一场政治运动,或在学习语言和历史的同时在巴西当地的社区工作,使学生学以致用,增强应用知识的能力。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第一要务。虽然大学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3大职能,但人才培养职能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职能是在人才培养职能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因此,课程改革绝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必须体现并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始终以如何培养学生成才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才,一切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内在的积极性。
之三,课程改革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此次改革并非仅仅局限于狭义的课程体系或显性课程,而是将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统筹考虑,使本科生在哈佛所学的一切,包括课堂内和课堂外的学习,与他们离开大学后将要过上或担任领导的生活联系起来,培养他们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生活的挑战的能力。《报告》认为,许多学生将课外生活与课堂学习截然分离,没有注意到这些他们投入了大量精力,在很多情况下,甚至决定他们终身工作方向的课外活动与课堂学习之间确实存在的联系。“只坐着听讲座,或是阅读统计数据,不能使人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因此,《报告》呼吁学生将课堂内外的活动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并建议成立一个委员会,专门负责规划和组织基于活动(activity—based)的主动学习,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在上述8大课程领域中,无论是《美学的与阐释的理解》、《生命系统科学》,还是《世界中的美国》,都无一例外地强调了课程学习与21世纪现实生活的联系与结合,通过实习、实验或实践,将所学的概念、理论性工具应用到公共生活、个人生活、专业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和分析上,包括“选择什么样的医疗方案,是否支持某项政策建议,如何管理个人财务等”。因为“如果学生能看到学习与未来人生问题之间的联系,他们将有更大的学习动力”。
因此,课程改革绝不是就课程言课程,而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大学学习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前者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后者服务于前者。但是,离开了第二课堂,或者说第二课堂不能为第一课堂提供支持或实现互动,第一课堂的作用和效果将受到极大的影响。为此,应该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加以整合并实现互动,双管齐下,共同为实现培养目标发挥作用。
另外,教学方式的改革应当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报告》认为,教学是全面教育课程计划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应该努力创造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并建议所有的全面教育课程,在可能的情况下,都应该采用交互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有机会与任课教师和学生相互讨论所学内容。在大班教学的情况下,也应该预留出一段时间,进行提问和获得对相关问题的解释。
之四,课程改革是大学永恒的主题。正如前文所说,哈佛有“几年一小改,几十年一大改”的惯例,此次改革是哈佛历次改革的继续,是哈佛精神追求的必然。事实上,哈佛并不是唯一对如何教育学生进行重新思考的美国大学。耶鲁大学、拉特格斯大学、宾夕法尼亚州以及得克萨斯州的一些大学最近也纷纷进行了类似的改革。
暂且不论哈佛课程改革成功与否,但其毅然谋变本身已经启发我们,一所伟大的大学并不是不能改变“伟大的传统”,因为一所伟大的大学,永远也不应该忘记教育的终极意义。因此,课程改革是大学永恒的主题,必须紧紧把握时代脉搏,根据世界、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趋势和时代要求,与日俱进,适时推进,不断调整,才能使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要。可以说,课程改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007年2月7日,美国哈佛大学在其网站上公布了题为《全面教育特别工作组报告》(“Repon 0fI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eatl’on”,以下简称《报告》),这是哈佛历时4年的全面教育(General Educatl’on)改革的最终报告,长达34页,是哈佛大学自1978年以来的一次重大课程改革。尽管哈佛有“几年一小改,几十年一大改”的惯例,但此次改革仍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为此,美国《时代》周刊以《随着哈佛向前走——为什么说将重点放在应用知识上的新方法可能改变高校的学习状况》为题进行了报道。“改变一个课程体系比搬迁一座墓地还要难”,哈佛为什么要进行这次重大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主要内容是什么?对中国高校课程改革有什么启示?笔者对此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概括,以资借鉴。
一、改革的背景
从1869年以来,哈佛先后进行过4次重大的本科课程改革。1869年,埃利奥特(c.w.Eliot)出任校长后,一改学校过去对课程设置严格限制的做法,逐步将本科生所有的课程全部改为选修制,强调赋予学生自主选课的自由,是为第一次改革;第二次改革始于1919年,洛厄尔(L.Lowell)接替埃利奥特就任校长后,吸取自由选修制的教训,开始推行“集中与分配制改革”(concentration an(1 distri-bution),提倡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平衡;第三次改革始于科南特(J.B.conant)出任校长后的1945年,即普通教育改革,强调培养自南社会的公民,树立西方价值观,重点是继承人类的知识财富;第四次改革即1978年由博克(D.Bok)校长领导进行的核心课程(core courses)改革,强调赋予学生探索知识的途径,培养学生的智能和思维方式。这些改革不仅使哈佛在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方面名列世界前茅,而且也对世界大学课程体系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