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5)06-0097-05
教育是文化的产物,构成了整个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课程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式,是一种文化和价值的阐释方式。课程改革是一种文化创新运动,英国课程论专家劳顿(Lawton,D)将课程定义为“文化选择” [1 ]。可以说每次课程改革都面临文化选择,特别是多元文化的现代社会,“教育总是根据时代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对文化传统加以选择和改造” [2 ]。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当今,必须对幼儿园课程的文化选择进行思考和审视。“文化的缺失是当代中国学前教育学面临的重要问题和危机。” [3 ]幼儿园课程改革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反思和探索,以促进学前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双重性特点,也就是说,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它的时间维度,也需要地方感和空间意识的关注,关注其社会历史情景和变革的过程。
一、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文化反思
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缺乏对时间维度、地方感和空间意识的关注。学前教育改革虽然经历了几个时代,但往往是以机械的形式全盘接受和引进外国的文化模式和课程模式,缺乏对时空维度的审思。如20世纪初,开始学习西方的课程模式;20世纪50年代,开始学习和接受苏联的课程模式;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一批专家学者引进了美国的教育思想并大力推广,广泛被中国幼教界接受。直至现在,在我们的学前教育领域到处充斥着欧美的学术思想和课程话语体系,如蒙台梭利课程、“High/Scope”课程、瑞吉欧课程等。我们似乎太容易接受西方课程文化,而很少思考课程背后隐含的文化逻辑,也很少思考我们的传统的课程文化。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与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物平衡来说那样必不可少。” [4 ]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不是简单的二元论,并非简单的全盘西化与非西化的过程,而是一个文化多样性生长的过程。纵观中国幼儿园课程文化演变的轨迹,课程文化主体性的丧失使课程文化的发展受当时社会文化形态的影响,缺乏对中国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核的继承与创新,在学习西方课程的同时缺乏对课程文化的反思与批判,缺乏与现代社会文化的融合与超越。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课程的发展和园本课程的兴起,课程文化还只是体现了主流和本土文化,缺乏国际文化和多元文化的视野,幼儿园课程丧失了多元性和独特性。再加上大多数幼儿园教师对本族文化不够精通和理解,对多元文化的不够敏感和认同,以至于在选择课程内容的时候无法对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做出正确判断和筛选。我们的课程文化“还仅限于对主流文化、本土文化、大众文化以及东方文化的选择、内化和建构,缺乏一种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和多元文化的课程价值取向” [5 ]。中国幼儿园课程文化价值观念是什么?怎么样在时代变化中去粗存精,使我们的课程在现代化和科学化的进程中仍保留着我们的课程文化独立的文化品性?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二、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文化基点
“还没有超越国家和民族的教育学,还没有普适性的教育学,任何教育都是在一定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上的。” [6 ]因此,任何的教育学和课程都是在民族文化传统的土壤之上生长起来的,民族文化传统是课程文化的根基所在。民族文化传统是经过了长年累月的历史积淀而成的对现实社会仍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特质或文化模式,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相似或历史延续的性质 [7 ]。课程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托宾等人对中日美学前教育的研究发现,各国的课程改革均把传统文化的精神写进了课程改革的目标中 [8 ]。例如,日本幼儿园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纯真的儿童,注重儿童团体意识、毅力、同理心、社会文化认同感的培养;中国幼儿园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注重学业的儿童,注重儿童健康与安全;而美国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儿童对生命、自由、幸福的追求,培养独立的儿童。
文化传统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变化、不断演进的存在。文化传统的演进经历着创造、挖掘、传递和再创新的过程。作为文化载体的幼儿园课程,自然地承担着传承我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和精神的责任,实现对儿童的文化启蒙。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为我们现代幼儿园课程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我们需要分析民族文化传统富有意义和生命力的内容,完成创造性转化。以传承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历来就有重视教育的作用,具有非常丰富的传统教育思想,如“有教无类”、“道德为先”、“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教学相长”、“循循善诱”、“学思结合”等;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早期教育的传统,以“尊老敬长”作为幼儿道德教育的重点,培养幼儿分辨是非、积极向善、诚实礼让的品格;传统文化还总结和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如蒙以养正、严慈并济、顺应儿童天性、保教并重等;在课程内容方面,大量的民间游戏、民间传说、民间表演艺术、民间美术和民俗文化等都是值得幼儿园课程开发和吸纳的瑰宝。由于我国幼儿园课程长期与传统脱节所造成的文化断层,课程本身就缺乏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层底蕴。课程对于文化传统的传承,可以尝试文本经典的阅读、文化典范的熏陶、传统节日的仪式、礼仪文化的熏习以及民间课程的开发等方式,通过和这些文化传统的接触与对话,让儿童接受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传统文化也是动态发展和变迁的,课程要发挥选择、传播、发现、创造传统文化的功能,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课程改革的生长点,引领儿童健康成长。
三、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文化动向
从本质上看,课程改革就是一种文化创新的过程。沙因(Edgar H.Schein)认为:“文化是更深层的为组织成员所共享的基本假设和信念,它无意识地发生作用,并以一种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方式规定着组织对自身及其环境的认识。” [9 ]在美国著名学者托宾等人的跨文化研究中发现,中日美三国的幼儿园课程文化虽然发生了一些改变 [10 ],但是各个国家课程发生改变所遵循的隐形文化逻辑是没有改变的。如我国幼儿园与20多年前相比,从幼儿园硬件设施到教师的课程理念、课程形式、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课程文化中对儿童学业重视的逻辑、对知识的掌握和练习、课程实施中对批评的运用以及对集体教学活动的重视仍然存在。尽管在形式上发生了改变,但是“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却是根深蒂固地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课程文化。民族文化传统对课程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文化对课程具有决定性的约束力,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惰性,会影响着人类的行为按照传统习惯的方式进行。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广州毕业论文代笔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