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阶段,基础课(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方法日益多样化、手段日益现代化,教师队伍学历层次逐步提高,课程建设与领导工作进一步增强,但是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各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差别也较大。 4、05方案实施以来基
这一阶段,“基础”课(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方法日益多样化、手段日益现代化,教师队伍学历层次逐步提高,课程建设与领导工作进一步增强,但是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各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差别也较大。
4、“05方案”实施以来“基础”课发展的新阶段(2005年至今)
2004年初,党中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作出了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决策,同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2月、3月,中宣部、教育部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以下简称“05方案”),“思想道德修养”课与“法律基础”课整合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3学分,48学时,从2006年秋季开始在大学一年级学生中开设)。 “05方案”是当前改进“基础”课教育教学的指针。
从教材看:“基础”课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保证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2006年初中宣部、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出版管理的通知》出台,其中明确规定“未经中宣部、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再自行组织编写、出版发行各种名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教材由中宣部、教育部联合成立的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审委员会和教材编写小组编写。2006年4月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管理、规范教材使用的通知》,规定从2006级新生入学开始,全国普通高校统一使用由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编写、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至此“基础”课有了全国统一教材。几年来“基础”课教材几经修订,为适应教学需要,又出版了“教师参考书”、“学生辅学读本”、“教学案例解析”、“疑难问题解析”等配套教材用书,还有“精彩一课”、“多媒体课件”等音像制品也陆续出版和发行,“基础”课形成了包括基本教材、辅助配套教材和电子音像类教材等在内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从教学方法手段看:教学方法手段更加丰富。教育部举办的“多媒体课件大赛”继续进行,2008年开始举办的“精彩一课”、“精彩案例”、“精彩教案”等征集评比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钻研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热情,也很好地推进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同时,各地各高校积极建立教学资料数据库。在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探索等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从教师队伍建设看:2007年4月,中宣部、教育部《关于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的意见》下发,计划通过五年的培训工作,“努力培养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适应新形势新阶段的骨干教师队伍”。同年6月“基础”课第一批骨干教师开始参加教育部举办的研修班学习。2008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出《关于做好2008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招生工作的通知》,当年秋季第一批在职教师开始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2008年9月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下发,教育部积极推进教师的培养培训等工作,力求逐渐“形成一支以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从学科建设看: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正式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5个二级学科(2008年12月又增加了1个),“基础”课有了自己明确的学科依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这必将极大地推动“基础”课学科建设与课程教学管理良性互动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建设起源于1984年,当年教育部批准12所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始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10所高校开始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生。1990年中国人民大学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博士点,1996年武汉大学、清华大学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硕士点。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的该学科被确立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5年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课学科建设真正完善起来。
从课程教学领导与管理看:高校积极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这必将极大地促进包括“基础”课在内的思政课的发展和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各地各高校“基础”课的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师准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校院两级领导听课制度、课堂教学质量考核标准、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逐步落实。
二、“基础”课教学管理变革的启示
第一,“双向推进”——把广大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改进、创新精神同上级教育部门自上而下的推进工作结合起来——是课程教学管理变革的助推器。教师的改进、创新精神是“源头”和“活水”,中央自上而下的推进工作是方向和保证,二者双向推进使课程教学效果不断改善,教改工作不断深入。在“基础”课探索初期,广大教师没有明确的中央精神可以遵循,没有教学计划、没有教材,尝试开设了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形成一定经验后经中央推广,进而才有了在高校中开设这门课程的决定以及如今“基础”课的建设和发展。各种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与提高既是广大教师在教学一线不断探索、创新的结果,也与上级教育部门的重视与推进分不开。今后“基础”课教学效果改善、教学质量提升等工作仍需广大教师与上级教育部门“双向推进”。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