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几个问题(3)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刘献君 发表于:2010-08-26 15:00  点击:
【关健词】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内动力;外动力
学科建设要实现重点突破,这是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发展比较好的大学的一条成功经验。重点突破,越来越成为高校开展学科建设的共识。 学科建设为什么要实现重点突破呢?首先,这是办学资源的有限性

  
  学科建设要实现重点突破,这是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发展比较好的大学的一条成功经验。重点突破,越来越成为高校开展学科建设的共识。
  学科建设为什么要实现重点突破呢?首先,这是办学资源的有限性和学科发展的无限性的矛盾所决定的。一个学科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建设基地要投入,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师资要投入,开展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要投入,但任何学校的办学资源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时重点建设所有的学科;即使是世界一流大学,也只有个别学科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例如,哈佛大学的经济学与商学、数学、

工程学,剑桥大学的化学、生物科学、临床医学,牛津大学的神学、哲学、法律,东京大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等等。其次,一流学科的示范作用。一所学校,重点建设一两个学科,使之成为一流。这些学科就成为学校学科建设的“标杆”,从而影响和带动其他学科的建设。例如,徐州医学院地处不是很发达的非省会城市,在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学科建设发展比较好。这是因为他们在国内办了第一个麻醉本科,选择麻醉学科作为重点,加以建设,使麻醉学科达到了国内一流。麻醉学科的发展,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再次,重点学科建设是我国政府推动高校学科建设所采取的一项基本策略。20世纪中期开始,教育部组织重点学科评审,1993年开始“211工程”建设,1998年开始“985工程”建设。这些建设,都落脚在重点学科的发展。通过重点建设,得到支持的学科不仅办学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好转,而且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也得到了较大的增强,学科竞争力、影响力明显提高。与此同时,重点学科建设还带动了学校整体学科布局的调整,学科规划的制定以及学科基地、学科队伍的建设。
  重点突破应该成为学校领导、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共识,否则难以推进。突出重点,学校资源势必会向这些学科倾斜。学科建设是一个整体,相互支撑,相互影响。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处在国内前列,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学科是机械、电气、普外(医学),学校对这些学科投入的力度大,但正由于这几个学科发展好,使得整个学校在国内排名一般处于前十名。其他学科有的发展比较慢,在国内排名靠后,但在招生、毕业生就业、争取科研项目等方面,享受了由于这些学科发展所带来的学校声誉。
  重点突破首先要善于选择重点。学校层面,应从全校学科出发,从中选择一两个作为重点加以建设。学科点层面,则应从若干学科方向中,选择一个方向,重点突破。在选择的过程中,一是要了解社会发展需要和同类学校学科的发展状况,把握比较优势;二是要从本校历史发展出发,发挥自身优势;三是重视学科的交叉、融合,把握学科发展前沿,选择有发展潜力的学科和学科方向。例如,河南科技大学(原洛阳工学院)根据洛阳市工业结构、优势以及本校发展历史,选择“轴承”作为重点,创办“轴承设计与制造”本科专业(后改为专业方向),将“轴承设计与制造”办成全国高校中的一流,以至于谁要这方面的人才找他们,谁要解决这方面的技术难题也找他们。“轴承设计与制造”水平上去了,带动了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
  重点突破要突出重点。突出重点,就是要在学科资源的配置和学科制度的安排上,保证重点的突出位置。学科建设的重点一旦确定,就要敢于打破所有学科一视同仁、同步发展的旧格局,尤其是在学科资源的配置上,要坚决摒弃平均分配的陈旧观念,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多为、有所少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指导思想,集中有限的资源,重点投资,重点建设,改善其实验条件,提高其装备平台,充实其学科队伍,务必使重点得到充分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的保障。20世纪80年代初,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瞄准了“激光”,决定重点发展。为此,撤销了“电器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将全校相关专业的优秀教师集中,划出场地,拨给专款,加以建设,因而使“激光”专业在全国很有影响,产出了重大成果,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四、学科建设的内动力与外动力问题
  
  学科建设的动力是多元的,既有内动力,又有外动力。内动力是学科逻辑自主发展的规律;外动力是指学科发展的社会需求。学科建设是内外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学科建设的内动力表现在学科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首先,学科发展的突破是通过科学实验、科学理论,以及两者之间的内部矛盾运动来实现的。在实验层次上,新的实验工具和方法导致新的实验结果和发现;在理论层次上,则表现为假说的大胆提出和不断更替,逻辑的内在演绎与展开以及理论自身内在逻辑统一性的探索和追求。这两个层次都各自有着相对独立的矛盾运动。一个时期科学进化往往要在实验上发展,处在观察和实验直接得出经验规律上;另一个时期科学又常常集中在理论层次上发展,从具体的经验规律上升到普遍的理论原理,从普遍性较窄的原理扩张为普遍性更广的原理。这两个层次又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实验层次的新发现,暴露出理论层次内在的新矛盾;理论层次的新发展,又规定着实验层次研究的新方向。这种实验和理论、实验和实验、理论和理论的矛盾运动就是学科建设的强大内动力之一。
  其次,学科之间由不平衡一平衡一不平衡的循环运动引导着学科发展。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各门学科的发展并不是齐头并进的,而是处于一个由不平衡一平衡一不平衡的循环运动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学科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一是同一学科在不同时期发展状况不平衡。比如物理学在1730-1790年期间,它的发展速度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没有任何起色,可以说是物理学的“冬眠期”。但到了19世纪原子层次的电磁运动发现后,物理学又重新腾飞。其他学科也都如此。二是不同学科在同一时期发展状况也不平衡。新中国刚成立之后,由于面临着紧迫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任务,使得国家对与经济发展关系比较密切的理工学科关注和投入较多,理工科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文社会学科由于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没能引起国家足够的重视,在同一时期,没能得到相应的发展。三是同一学科在不同国家发展不平衡。如德国与法国人擅长哲学思辨,他们的数学学科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英国自近代以来以“航海帝国”著称,故英国的天文学科世界领先。学科发展的这种不平衡性,促进着学科不断地由不平衡向平衡发展,当学科的发展达到平衡状态以后,又会因有的学科率先取得突破而造成新的不平衡。学科就是在这种由不平衡一平衡一不平衡的循环往复运动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