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日本“二次元”动漫产业系统非线性
日本“二次元”动漫产业呈现错综复杂的混合产业链模式,它既融合了准市场式产业链模式的特点,又兼具纵向一体化产业链模式的特点。从纵向看,产业链上下游产业贯通一致;从横向看,动漫产业及其相关经济体形成了战略联盟。漫画绘制、动画片制作以及衍生品生产等每一环节均可视为一个模块单位a,模块间的运作与管理协调依赖于各企业之间的协同体系。在线性系统中,模块之和等于整体,而在非线性系统中却有所不同,各模块相加之和并非等于整体。原因在于,线性系统中各模块产生的作用及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均可确定,进而可以转化为一元或多元线性方程;而非线性系统中各模块产生的作用及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只可以转化为非线性方程,如代数方程、微分方程等。非线性系统中的协同机制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协同机制有利于组织实现协调创新时,叠加原理失效。日本“二次元”动漫产业看似呈现链式结构,但其内部模块之间的运作与影响因子却变化多端,有的部分稳定,有的部分活跃,此非线性关系使日本“二次元”动漫产业这一耗散结构系统产生临界效应与相干效应b,其演化过程也呈现多样性与复杂性。
日本“二次元”动漫产业系统的复杂多样性主要源自两方面因素。一方面,产业系统每个模块的变动致使系统发生非线性变动。日本“二次元”动漫产业整体运作基于市场竞争进行优胜劣汰和机制创新。从漫画绘制模块开始,市场就无时无刻不发挥着择优作用,当漫画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后方才选择合适的剧本制作电视动画片,若动画片的关注度较高,就会进一步被拍成电影动画,进而推进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以及向海外授权,等等。每个模块均受到市场的层层把关才得以将生产线传至下一模块,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技术、政策、资金及人才等因素均可能成为非线性方程或方程组中的参变量,每个因素的变动均会引起某个或某几个模块效益改变,加之每个模块之间连接紧密,个别部分的变动可能致使整条产业链或是起伏波动,或是更新换代甚至是中断。
另一方面,每个模块间的协作机制变动会催生系统非线性变动。日本“二次元”动漫产业系统划分模块的作用在于明确分工,各司其职。贝克尔—墨菲模型表明,模块化有利于促进各部分知识增长,由此必然深化分工a。模块化分工降低了系统内部不同工作的关联性,尤其是知识的关联性,因而大幅度降低了分工所带来的协调成本,也使模块独立创新进步成为可能。各模块“背靠背”式的研发模式既为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留有余地,也提供了系统非线性变化的可能性。日本“二次元”动漫《死亡笔记》在创作之初,仅需考虑撰写剧情以及绘制融入暗夜、侦探等色彩的新颖漫画;在动画制作尤其是电影制作时主要考虑技术因素,如引用游戏制作技术、动漫真人秀(Cosplay)表现技巧等;衍生品市场则主要负责制作花样百出、栩栩如生的手办b。在此期间,知识从不同模块中孕育而生,又经历了转移、共享和整合环节,最终各模块通过“可见信息”(系统规则)及“隐藏信息”(模块内部知识与信息),内生地形成一种既有主干又有分支的机制,相互促进并共同演化,此种机制随时可能助推系统发生非线性变化。
(三)日本“二次元”动漫产业系统涨落
复杂系统由无序向有序转化是通过涨落实现的。首先,个别模块认识到新变化带来的新需要,进而超越常规,进行内部创新;其次,新的变更被其他模块或子系统响应;最后,整个系统的变化得以叠加放大,此时系统进入了新的有序状态。“涨落”本是系统中杂乱无章的不稳定因素,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会起到建设性作用。在日本“二次元”动漫产业系统中,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及制度创新等均是引起系统涨落的关键性因素。
引起系统涨落的关键因素之一—技术创新,它是从每一环节的技术标准开始的。技术标准将模块定义为“半自律”模块,即各模块有自己本身的运行技术、操作技术与专业技术,模块内部运行时可以独立进行技术创新,同时系统又受某种规则(界面标准)的统辖制约与检验测试,使各模块协调运转。日本“二次元”动漫起初由无数张连续手稿漫画拍摄的幻灯片制成,如,宫崎骏的《哈尔的移动城堡》《幽林公主》《千与千寻》等,其制作成本高昂,费时费力,并且对作画技术要求极高,如此种种均限制了动画事业的飞速发展。近几年制作的《东京食尸鬼》《银魂》以及《黑执事》等“二次元”动漫均已放弃纸质手稿,而是采用数位板与计算机连接技术进行绘制,此种制作方式简单易行,制作人员培训期短,可以实现批量化生产,动画制作模块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节约了生产成本。如图2所示,日本“二次元”动漫放映数量大致呈现上升趋势。自1998年开始,新放映的动画片数量猛增,这一现象正是动画制作技术革新带来的系统较大幅度“上涨”的直观反映。
年
图2 日本新播动画与重播动画题目数情况(1963年—2012年)(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广州毕业论文代笔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