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范畴的渗透与跨越(4)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邓心强 发表于:2012-07-31 16:34  点击:
【关健词】象;渗透;跨越
2.意境 意境说是《诗经》以来中国抒情诗歌创作与欣赏的艺术审美经验长期积淀的产物,也是经过唐诗的繁荣而进一步确证的诗美规律,更是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影响诗艺及诗论的理论结晶。意境揭示的是抒情诗文的审美

  2.“意境”
  意境说是《诗经》以来中国抒情诗歌创作与欣赏的艺术审美经验长期积淀的产物,也是经过唐诗的繁荣而进一步确证的诗美规律,更是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影响诗艺及诗论的理论结晶。意境揭示的是抒情诗文的审美特征,是指客体之“境”与主体之“意”交融和合所产生的一种情景妙契、虚实相生、韵味不尽的艺术境界。
  意境说的思想渊源可追溯至先秦时代的文化思想。先秦礼乐文化崇尚天人以和,儒家文化追求中和之美,老庄道家文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此外,佛教文化对心理空间及境界的开拓,都为“意境”说的产生奠定了厚重的哲学基础,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 就唐代文化与文论的关系而论,先有初唐儒学家孔颖达将“境”范畴运用到文论中来,他在《礼记正义》中解《乐记》之“感物”说时讲:
  物,外境也。言乐初所起,在于人心之感外境也。……心既由于外境而变……若外境痛苦,则其心哀,哀感在心,故其声必踧急而速杀也。
  孔颖达反复宣讲的“外境”一语,指的即是客观的物象世界。
  初唐时期的《诗格》,围绕诗歌的“景”、“情”、“理”之关系展开辨析,认为诗歌应该景意相兼、理景相惬,“诗不可一向把理,皆须入景语始清味”(《文镜秘府论十七势》),“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凡景语入理语,皆须相惬”。对诗歌情景关系的探讨,无疑是意境论的核心内容,因为艺术意境的创构,是使客观景物作为主观情思的象征。
  王昌龄在《诗格》中已将“境”作为诗歌理论的重要概念并大量运用。他提出了“诗有三境”说,此“诗境”之构成分为三个层面:物境,指自然景物层面;情境,指主体情感层面;意境,指整首诗的深层意蕴层面。后人所谓意境,实则包括了此三境。并且他还将“意”与“境”二者统一起来谈诗文创作:“夫作文章,但多立意。……思若不来,即须放情却宽之,令境生。然后以境照之,思则便来,来即作文。如其境思不来,不可作也。”又说:“夫置意作诗,即须凝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这些观点既强调了客体之“境”在创作中的基础作用,又揭示了主体之“意”、“思”在创作中的主导地位。
  王昌龄的意境论还明确了诗歌创作中“象”与“境”的关系,认为先须有“境”,然后构“象”,至“意”、“象”契合,才算完成。“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诗格》)诗境的创造,关键在意、象契合,当久思不得时,不可力求,只有当“境”成熟于胸,“象”才会生生不穷。
  可以说,王昌龄“诗有三境”论开唐宋“意境”论之先河。此后,以“境”论诗者代不乏人。李白、杜甫、殷璠、白居易等都曾运用“境”范畴来谈论诗作。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提出“境生于象外”的命题,丰富了意境说的理论内涵。他不仅阐明了“象”与“境”的关系,认为诗境是由表层之象与象外之意共同构成的整体意象,而且还从欣赏的角度揭示了诗境的特征,认为“象外”的艺术空白、不尽意蕴都是诗境的构成部分。此外,皎然“取境”、司空图“诗品”、严羽“兴趣”、“妙悟”等,均构成唐宋“意境”说的丰富内涵。
  由上可见,“象”成为文论元范畴后从未停止发展和演进,其衍生出的系列子范畴,在交织、渗透中贯穿创作、文本和接受各个层面,并同时实现多个层面的跨越,显示出元范畴极强的统摄力和涵盖性,并最终辐射出系列范畴群落,与“气”、“味”等核心范畴共同撑起中国传统文论这棵“参天大树”。
  参考文献:
  [1]王振复主编.中国美学范畴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185.74.115.
  [2] 朱恩彬,周波主编.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286-291.303-310.
  [3] 司空图.诗品·缜密[M].
  [4] 司空图.与李空同论诗书[M].
  [5] 何景明.唐音葵签[M].
  [6] 李维桢.来使君诗序[A].大沁山房集(十九)[M].
  [7] 胡应麟.诗薮内篇卷一[M].
  [8]方东树.昭昧詹言[M].
  [9]王廷相.来使君诗序[A].大沁山房集(十九)[M].
  [10] 康有为.广义舟双楫[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1]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82.
  [12]冯冠军.中国古代诗论中的“象”[D].新疆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2001.35.
  [13]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49.
  [14]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58.345.
  [15] 况周颐.惠风词话·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9.
  The Penetration and Crossover of "Image"
  Deng Xinqiang
  Abstract: Since the Wei and Jin Dynasty, the category of "image" generated many sub-categories, and they intertwined and fused with each other, then they extended and diffused. Since then, those categories formed a ladder-style category community and crossed different levels like the world, the creation, the text and the acceptation of literature. It covers the entire field of literature and art. Eventually, it becomes not only the core category, but also the parent category. It establishes the potential system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with the category of "pneuma" and "taste".(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