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范畴的渗透与跨越(2)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邓心强 发表于:2012-07-31 16:34  点击:
【关健词】象;渗透;跨越
2.兴象 上文从文本层面对意向的内涵进行了详细阐发。针对怎样创造出具有兴象之美的诗歌,殷璠提出了三条途径:情来、气来、神来。这同样可以看出兴象这一子范畴是兼容了主体和文本两大层面的,它融通了创作和作品两

  2.“兴象”
  上文从“文本”层面对“意向”的内涵进行了详细阐发。针对怎样创造出具有“兴象”之美的诗歌,殷璠提出了三条途径:情来、气来、神来。这同样可以看出“兴象”这一子范畴是兼容了主体和文本两大层面的,它融通了创作和作品两个领域。
  就主体营造而言,殷璠认为诗歌不仅应当有“风骨”,而且应当具有“神来、气来、情来”之妙。“神来”,是指以神似为主,形神兼备;“气来”,是指具有生气盎然的特点;“情来”,是指作品中有充沛的强烈的感情,能够感染读者。并且构思要新颖、奇特、巧妙,具有自然的声律之美。他评论高适、岑参之诗莫不如此。从作品结构来看,“兴象”似乎要将物象的生动性、鲜明性与意蕴的抽象性、模糊性互相融合,从而形成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它是一种内在的情感与外在的景物融合化一、圆融无碍的美学意象及其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它重在情感之抒发与意象之创造。这已具备后来“意境”论的萌芽。因此,就作品而言“兴象”反映了唐代诗歌创作在创造审美意象(具备自然精妙之特征)方面的艺术追求和评价尺度。
  盛唐诗注重“兴象”创造的特点,后人也多有论述,都推崇作品中“象”的自然性。如清代翁方纲《石洲诗话》谓:“盖唐人之诗,但取兴象超妙。”又曰:“盛唐诸公之妙,自在气体醇厚,兴象超远。”都不仅看重作品中物象应具的特征,而且也看重主体依“兴”取“象”,这是“象”范畴发展至唐代随着文艺创作的繁荣、艺术实践的深入和理论术语的提升,而日趋走向成熟和泛化的重要表现。
  3.“气象”
  盛唐诗歌风貌可用“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八个字来概括。“气象”是指诗歌的艺术气概和整体风貌。这是指“盛唐诗歌给人以充实饱满,旺盛有力之感。元气内充,真力弥漫,使作品精彩动人,具有整体的生命意义而难以句摘。”严羽论诗便极力崇尚风骨之美。
  “气”与“象”原本是两个独立的元范畴,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和渗透,进而组合成“气象”这一子范畴。“气”是充斥人体内作为生命本原的精气,是基于人内在生命活力或基于主体志气之上的风致和韵度。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率先提出“文气”说,并以之作为区分不同文章风貌的基本尺度。而关于“气象”与“象”之关联,前代刘熙载则指出: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11]
  显然,批评家将观物取象、以具象代表来写景物之“精神”作为具备“气象”之美的途径。在他看来,气象是精神的载体,脱离烟霞、草树等典型具象,则诗无气象,也无从传达出主体的内在思想感情。因此“以气象写精神的过程,也就是以上创造寓主观于客观、化抽象为具象的过程。”[12]
  “气象”能够连用成词,离不开古人对“气”与“象”关系的深刻认识。如《礼记·乐记》就曾记载:“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后来北宋张载则进一步指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正蒙·乾称》)并提出“然则象若非气,指何为象?”(《正蒙·神化》)可见,“象”因“气”生,主体之“气”——无论是生理的血气、气质还是心理的志气、精神世界——都会通过某种“象”体现出来,具体反映到文艺上,则尤其重视诗人主体如何抒发感情、创造意象,因气成文,则尤其强调空灵、飞动的感兴、情思之美,而这些都对诗人主体的创作个性、气质才华、情感思想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都在创作层面对构象之主体作出了相应规定。
  魏晋玄学家虽不均以“气”为生命本体,但他们多以“气”为连接生命主体与抽象精神的中介概念,从而只在“气”与其哲学本体论中的元概念蕴意一致时,才赋予“气”以本体意味。王弼提出了精气氤氲万物,使物、性、体、用如一。他提出万物、人事皆因“气”的聚合而完成情的交感与物的呈现:
  任自然之气,致至柔之和,能若婴儿之无所欲乎?则物全而性得矣。
  气无所不入,水无所不(出于)经。
  故万物之生,吾知其主;虽有万形,冲气一焉。
  精气氤氲(交感而生)使一切存在物趋向无为静朴的境界,这一境界因系本体所设定,故其目的与存在相统一,具备了观念超越的哲学品格;同时,“气”的本体自在地涵容了主体化的情、性成分,也使得人本情性得以宣张,使王弼的玄学成为人文色彩很浓的哲学美学。这也很明显地表明主体之气对“性”、“情”的赋予及在文艺作品中打下的深深的烙印。
  “气”作为生命之气,在魏晋唐宋普遍使用。它包括由后天因素而形成的个性、气质、才华、思想、感情等生命精神世界,如“志气”、“意气”、“才气”、“气力”等大量见于文论著作中。单就《文心雕龙》而言,以“气”论文,就不胜枚举。典型如:
  妙极生知,睿哲惟宰。精理为文,秀气成采。(《征圣》)
  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明诗》)
  匹夫庶妇,讴吟土风,诗官采言,乐盲被律,志感丝篁,气变金石。(《乐府》)
  至于魏之三祖,气爽才丽,宰割辞调,音靡节平。(《乐府》)
  宋玉含才,颇亦负俗,始造对问,以申其志,放怀寥廓,气实使[之]文。(《杂文》)
  周振甫先生注:“放怀寥廓:即以凤凰翱翔自比。气实使文,气势在驾驭文辞。使之,唐写本之作文。”[13]笔者以为此处应为主体之气。又如: 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体性》)
  志气盘桓,各含殊采。(《书记》)
  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神思》)(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