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自温陵还家,即至府下,亲自措置,得一阁之材归,而营诸寝室,即朝夕其问,四壁回环。
惟仰闼一窗,而席其下。即有《西江月》之阕,其词曰:“寝室新营小阁,蠹书旧柱前楣。分门辨
帙列东西,顿有飘然意气。举世皆从物役,吾心独许书痴。蓬头垢面忘寒饥,不特闻《韶》滋
味。”(第99册,288页)在写给李君宝的这封信中,郑侠虽然没有多少感恩戴德的话语,但却写出了自己飘然不群的个性,在对自己书斋生活的描写中实际上也隐含着对知县的感激之情。
朋友之间的书信往来更为频繁,在信中附寄自己的作品成为传达友谊的最佳方式,如苏轼曾给陈季常寄《瑶台曲》,并叮嘱他不要轻与人言:
东坡云:琴曲有《瑶池燕》,其词不协,而声亦怨咽。变其词作《闺怨》,寄陈季常去。此曲奇
妙,勿妄与人云。“飞花成阵,春心困。寸寸,别肠多少愁闷。无人问,偷啼自韫,残妆粉。抱瑶
琴、寻出新韵,玉纤趁,《南风》来解幽愠。低云鬓,眉峰敛晕,娇和恨。”
从秦观写给黄庭坚的一封信中更可见出当时文人之间通信主要是一种文艺交流和文学传播活动:
及辱手写《龙井》、《雪斋》两记,字画尤清美,殆非鄙文所当。已寄钱塘僧摹勒入石矣,幸甚
幸甚。比又得真州所寄书,及手写乐府《十月十三日泊江口》篇,讽味久之,窃已得公江上之趣
矣。李端叔后公十数日遂过此,南如晋陵,为留两日。《斗野诗》、《八音》、《二十八舍歌》,并公
所寄诗,皆和了,今录其副寄上。所要子由《金山诗》并某所属和者,今奉寄。《八音歌》、次韵
《斗野亭》、黄子理《忆梅花》诗,凡四首,亦随以呈,聊发一笑耳。(第119册,344页)这封短短的书信提供了很多信息,既传达了自己已经收到黄庭坚诗词的讯息,又透露了自己收到这些作品后积极的接受态度,还将自己的和作及其他作品一并奉寄。这封信一共提到了十余首诗词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秦观与黄庭坚的几封书信得到往返传播,可见邮递作品在当时是一种颇为常见的传播途径。
文人不但邮寄自己的作品,有时也附寄他人诗词,如张奕就曾将刘过题岳飞庙《六州歌头》词寄给武昌的朋友:
刊是词,欲寄武昌故人,立于王庙内,书之以寓感慨云。(第290册,449页)李之仪长期寻求黄庭坚的两首同而不得,后来还是朋友杨庶之邮寄给了自己:
予居当涂凡五六年,鲁直所寓笔墨无不见之,独求此二词竞不知所在。比迁金陵又二年,
一日杨君庶之以书见抵,并以之相示而求记其后,方知在杨氏,盖深藏不妄示人也。(第112
册,134页)为了扩大传播范围,文人有时还将同一首作品寄给不同的人,范仲淹《与石曼卿书》云:“近诗一轴,寄于足下与滕正言。达于诸公,必笑我也。”向子趣《西江月序》亦云:“时拜御书芗林之赐,因成长短句,寄朱子发、范元长、陈去非翰林三学士,以资玉堂中一笑。”范仲淹将自己的诗寄给石曼卿和滕正言,向子趣将《西江月》一次就抄寄三人,传播意识都非常明显。黄庭坚的《以酒渴爱江清作五小诗寄廖明略学士兼简初和父主簿》、《答明略并寄无咎》,也都是将同一首诗歌寄给不同的人。
为了节约传递成本,文人有时一次会寄多首作品,如苏轼就曾一次寄给李公择四首《菩萨蛮》词:
效刘十五体,作回文《菩萨蛮》四首寄去,为一笑。不知公曾见刘十五词否?刘造此样见
寄,今失之矣。(第87册,442页)古人由于寄信机会难得,一次所寄不限于一种,诗词兼擅者往往会诗词兼寄,如黄庭坚就曾一次收到别人所寄诗词各一篇:
得元明二月十四日丁卯书,寄诗一篇、《青玉案》一篇、滑石压纸五枝。(第9册,11页)苏轼官泗州时也曾一次收到王定国托人转带的六首诗和一首词:“今日景繁到泗州,转示十月二十三日所惠书并新诗六首、妙曲一首,大慰所怀。”(第87册,471页)
词人不但邮寄单首作品,自己的集子刊行后,除了售卖,也会拿出一部分邮寄给亲朋好友,其意图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传播作品,扩大影响。据苏辙《寄张芸叟并引》记载,张舜民将自己的乐府诗编成集子后寄给苏辙,在信中还关切地询问苏辙的手疾,苏辙很是感动,回赠了首小诗以示谢意:“老矣张芸叟,亲编乐府词。才高君未觉,手战我先衰。”词人汪莘54岁那一年,从中秋之日到孟冬之月一共填了30首词,想给自己吴中的朋友各寄一本,“穷乡无人慵书,乃刊木而模之,盖以寄吾友尔,匪敢播诸众口也”(第292册,136页)。表面上说只是寄给自己的朋友,如果能够播诸众口,汪莘自然也是求之不得。宋谦父也曾将自己新刊行的词集寄给戴复古:“壶山宋谦父寄新刊雅词,内有《壶山好》30阕,自说平生。仆谓犹有说未尽处,为续四曲。”(第2969页)这个词集里仅《壶山好》就有三十阕,部头应该比较大。
文人有时是主动寄作品给对方,有时则是应人之请而寄。文人之间通信免不了向对方索要作品,如欧阳修《与梅圣俞书》四一就说:“前承惠《白兔诗》,偶寻不见,欲别求一本。”惠洪《冷斋夜话》卷四记载谢逸向潘大临索取新诗,潘大临回信说:“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氛所蔽翳。昨日闲卧,闻搅林风雨声,欣然起,题其壁日‘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租人至,遂败意。止此一句奉寄。”时人都笑其迂阔。鲜于子骏也曾向苏轼索诗,苏轼无暇写诗,于是将《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寄给他:“所索拙诗,岂敢措手,然不可不作,特未暇耳。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写呈取笑。”(第88册,页)苏轼在信中对自己新近创作的这首豪放词颇感得意。关系好的人之间一般是有索必应,比如章质夫向苏轼索琵琶歌词,苏轼就“不敢不寄呈”(第88册,368页)。
正是在这种或主动邮寄或索请与应请的风气中,诗词作品沿着宋代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线快速地传递着,交通繁忙的驿道同时也成为文学作品流播的主要路线。
三、驿递传播的优点与不足
文学作品的邮寄传播有鲜明的特点。首先,它是一种反馈积极的传播途径。书信是经过传递而相互沟通讯息的双人文体,收信者收到信后一般都会在短时间内写回信给寄信者,反馈给寄信者相关的信息。如果寄信者附寄的有诗词作品,收信者在回信中一般都会对作品进行评论。他们或是赞誉对方邮寄的作品,如苏轼收到蔡景繁的词后就称赞说:“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得之惊喜,试勉继之,晚即面呈。”(第88册,183页)或对作品不足之处给予批评指正,如苏轼就批评陈季常的词豪放太过: (责任编辑:南欧)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