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道“通”\“异”论(3)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普惠 发表于:2010-11-01 10:18  点击:
【关健词】“道”;儒家;道家;“无为而治”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道德经》第55章) 游心乎德之和。(《庄子内篇德充符》) 中,英文常译为mean(中间)或right(正)。其汉字本义即指上下通,表示能贯通一切,容纳一切。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道德经》第55章)
  游心乎德之和。(《庄子·内篇·德充符》)
   “中”,英文常译为mean(中间)或right(正)。其汉字本义即指上下通,表示能贯通一切,容纳一切。《说文》:“中,和也。从口、丨,上下通。”考其字源,则与吃饭有关,即用筷子(短细树枝或竹枝等)往口中进食。因筷子置于口中间,故引申为中正、不偏不倚之意。《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疏:使得中正也。”(《周礼注疏》卷十,十三经注疏本)“和”英文通常翻译为“harmony”。“和”最早写作“咊”,说文释“咊”为“相譍(yìng)也。从口,禾声。”“咊”字字源又与吃饭有关:即口吃那些将“禾”类的各种谷物一起熬煮而成的调和味美的粥。故“和是一种结合和调和的艺术,这是将两种或更多的食物合在一起加工,在烧出来的食品中它们既不失去各自的特殊味道,又相得益彰,新增滋味,而且构成了一种无缺憾的整体。这种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容忍种种特殊成分,以及和谐的美容性(cosmetic nature)。这是一种秩序,它是在细小之物水乳交融、相互协同作用中产生的,这种秩序使这些成分的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显得美妙无比”[3](P183-184)。《老子》中的“冲”,当为“中”。长沙马王堆《老子帛书》小篆做“中气以为和”。《文选》张华《鹪鹩赋》注引字书曰:“冲,中也。”故知中古以前“冲”、“中”通用。由此,中和之道、中和之美不单为儒家所独有,道家亦在竭力倡导。道家从事物之规律、事物之变化以及空间、时间等四个方面“皆突出了道学的中和之德”[6](P69)。
  儒、道两家的相“通”毕竟是有限的。二家既然分立,自然是求异之处、冲突之处更多。庄子就借孔子之口明确区分了儒、道二家为方内与方外:“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外内不相及,而丘使女往吊之,丘则陋矣。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彼以生为附赘县疣,以死为决(疒+丸)溃痈,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复终始,不知端倪;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彼又恶能愦愦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庄子·内篇·大宗师》)二家既不同,则必然会有“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象。道家思想偏于宇宙论,儒家思想偏于道德论,一玄远,一具体;一超越,一现实。事实上,“孔子到底是先秦诸子中最早而最重要的思想家;其它儒家及诸子百家,或推波助澜,或变异责难,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孔子的思想在辩论”[7](P120)。道家则是最典型地在批评儒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首先老子批评了儒家标榜的礼教体系,认为这乃是自然之道堕落的产物: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道德经》第18章)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道德经》第38章)
  宋翔凤《过庭录》卷13将“乱”训为“治”,认为“老子言礼,故孔子问礼”,“黄、老之学与孔子之传,相为表里”。朱谦之则认为宋说“未明学术源流……老子盖知礼而反礼者也”[8](P153)。显然,“礼”是导致儒、道两家不同的论辩核心范畴。一要奉礼,一要毁礼,火水不容。老子的后继者庄子对儒家之礼批评得更为猛烈:
  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庄子·外篇·知北游》)
  老、庄都认为,“礼”是导致社会混乱的罪魁祸首,由“礼”而体现的“道”,实质上就是“伪道”。这样,儒、道两家的分野由此而形成。马克斯·韦伯引述了德·葛路特(de Groot)的观点:
  庄子尖锐化了老子的论点,借此突出其与儒教徒相异之处。1.追求“智能”,是执着于外在事物;2.追求“理性”,是执着于声音(话语);3.追求“人间之爱”,是混乱一己德性的修炼;4.追求尽一己之义务,是违反了自然的法则(全能的道);5.固执于“礼”(规则),是执着外在;6.喜好音乐,是沉溺于恶习;7.固执于神圣性,是耍弄伎俩;8.追求知识,是穿凿附会。[9](P265)
  韦伯本人则还注意到了儒、道的对立不仅是在思想上的,还在于其现实社会的地位差异。
  半传说性的传统说法里,描述了孔子与老子个人之间的对立。然而关于“学派的对立”,尤其是关于这两位敌对者的明白分野,都还未曾有个清楚的分说。诚然,在气性(Naturen)、生活样式以及态度上,尤其是对于实际的国家问题(官职)的态度上,两者存在着尖锐的差异。然而学派的对立显然一方面是由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另一方面是由于庄子的尖锐论争,才清楚明朗起来。可以确定并且为专家们所强调的是,神秘主义者为了自身或者一般人的幸福而拒斥理性的知识,在理论上乃是一个最重要的命题,可是却无法为儒教徒、甚或其夫子所接受。
  孔子与老子的信徒之分裂,自子思的攻击后就已存在。不过双方反目之加剧,是由于学派的发展,以及彼此竞争俸禄与权势所造成。[9](P264-265)
  据班固的考察,“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汉书·艺文志》)。司徒者,相传少昊始置, 唐虞因之,周为六卿之一,曰地官大司徒,掌管国家土地及人民教化。汉哀帝刘欣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列三公。史官者,在王左右,执掌祭祀、星历、卜筮、记事记言等职。夏、殷和周前期,由于原始宗教崇拜信仰的盛行,史在国家官僚制度体系中的实际权限、地位要高于司徒。西周后期,随着理性主义和人文思潮的兴起,司徒的地位和权力得到了提高和扩大,而史官则渐趋下滑。班固指出儒家出身司徒,盖因孔子担任过司徒;道家出身史官,亦盖因其祖师爷老子曾为周柱下史。在孔、老及其以后的时代,司徒官职远远高于史官,故儒家虽屡遭诸子批评,但其社会地位和官方待遇均高于道家。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