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讲江苏。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师从 钱理群先生的北京大学文学博士汪卫东,2006年
4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作为猫头鹰学术文丛之一 出版了他的《鲁迅前期文本中的“个人”观念》~ 书o[TM]该书通过对鲁迅前期“个人”观念的文本梳 理,论述鲁迅通过中国的“自我”接受西方的“个 人”,形成了怎样的思想独创性,又蕴含着哪些值 得反思的思想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思辨性,很 有价值。目前汪卫东先生已经成为教授、博导,专 门培养鲁迅研究的博士研究生,可以预见苏州大
学将来会出现一支鲁迅研究的团队。 南京的邵建先生,2008年8月在北京的光明
日报出版社出版了《鲁迅与胡适》一书。该书主要 围绕胡适和鲁迅的思想、文化性格以及有关事件 而展开。作为20世纪最要的两个知识分子,胡适 与鲁迅思想脉系不同,文化资源有异,价值取向也 大相径庭。他们对20世纪的中国产生了重大影 响,也分别带来不同的后果。该书以历史叙述和 思辨解释相结合,旨在呈现胡、鲁之间的思想差异 以及文化追求的不同,并重新梳理涉及他们两人 的有关事件。在胡、鲁诸种不同的比较中,望能有 鉴于我们在2l世纪的文化重构。
师从复旦大学陈鸣树先生的符杰祥博士,现
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后,辽宁师范大学特聘教 授。新近完成的《知识与道德的纠葛:鲁迅与现代 中国文学者的选择》一书,由东方出版中心于2009
年3月出版。该书以鲁迅与五四为线索,探讨中
国新文学者的道德理想与命运选择问题。《鲁迅
留日时期的文学选择与文学态度的发生》一章,对
将“弃医从文”视为启蒙规划的经典理论提出了质 疑,指出弃医从文首先是鲁迅不断走向自己的思 想成熟的过程。鲁迅被称为“第一义的文学者”, 不是因为他有了文学作品,而是因为他有了一种 原理性的文学态度。并且指出,竹内好觉察到鲁 迅文学存在着一种“生命原理”而没有说明的东
西,就是“诚与爱”。这种富有深度的阐述,是颇有 新意的。该书中的《鲁迅的“病”与“死”》一章,力 求抱着历史同情的态度看问题,同时又不局限于 琐碎的人事考证,注意从鲁迅的“病”与“死”来反 思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文章发表后被人大复印 资料全文转载,后又收入葛涛所编的《鲁迅的五大 未解之谜》一书中。《鲁迅的“记念”与我们的“纪 念”》一文提到“记念”与“纪念”之别,在考证的基 础上,对鲁迅文中使用“记念”一词的精神特性做 了别开生面的阐释。这篇“小题大做”的文章在
2007年的上海鲁迅纪念会上提交讨论时,得到了 朱正、林贤治、李冬木等诸位学者的热烈回应与赞 赏。此外,发表于《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的
《“鲁迅道路”问题的理论反思》一文亦值得注意。 该文指出,作为一种超越学术意义的公众性论题, “鲁迅道路”是重新认知鲁迅的一个起点性问题。 瞿秋白的道路理论确立了一种经典意义,其理论 魅力在于“从⋯⋯到⋯⋯”的结构模式,但这种理 论图式所蕴涵的道德主义、进步主义同时也遮蔽 了鲁迅思想世界的真实性,需要对鲁迅的道路哲 学重新认知与探讨。这些文章是作者所主持的国 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部分阶段性成果。
属于华东地区的山东省,最近出现了鲁迅学新
人。这就是现在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任教的师从 曹文轩先生的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徐妍教授。她的 博士论文《新时期鲁迅形象的重构》,今年6月由安 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了。[1刚这部四十万言的厚重著 作,沉甸甸的,是一部新时期探究鲁迅究竟是谁的 追问史。在这种不断的追问中,作者自己也在回答 着鲁迅究竟是谁?徐妍认为:鲁迅是现代中国知识 分子的原型意象。这一原型意象一方面以鲁迅本 体形象为基本面,即鲁迅无论如何被想象,都是现 代中国第一位以文学的方式透视中国精神文化深 层内涵的思想家,另一方面它又不断处于被重构的 过程中,鲁迅本体依据不同时期、不同的阐释者又 生成不同的映像,这些映像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现 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主体构成和精神演变。我认为, 这是新时期鲁迅研究的一个重要收获。
青岛大学的魏韶华先生著有《“林中路”上的 精神相遇:鲁迅与克尔凯郭尔比较研究》一书,作 为中国新文学研究书系之一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于2004年12月出版。该书对鲁迅与克尔 凯郭尔的关系做了独到的研究,值得注意。
另有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周怡、王建周合著的
《精神分析理论与鲁迅的文学创作》,于2005年1 1 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认为从精神 分析的角度来看,鲁迅一生所受到最大影响的学 者有两位,一是弗洛伊德,一是厨川白村。El本文 艺理论家厨川白村对鲁迅文艺思想的成熟有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于是深入剖析了精神分析理论与 鲁迅的文学创作的密切关系,谈出了不少前人未
曾言说的观点。
鲁迅的翻译文学,是一个重要但少有人耕耘 的领域,2009年1月齐鲁书社出版了山东大学吴 钧博士的《鲁迅翻译文学研究》一书,从鲁迅翻译 文学的理论、历史分期、文本分析以及当代启示等 七个方面对鲁迅的翻译文学,做了相当深人的剖 析。应该说是一件可喜的成果。
我们再由华东转向中南。湖南省也涌现出了 一些鲁迅学新人新作。
应该首先提到的是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吴 康教授。吴康最早有《新文学的本原》一书问世。 该书从生存现象学的视野,叙述了自康有为导端 以至梁启超、陈独秀、胡适、周作人,最后终结于鲁 迅的新文化与新文学的本原历程,揭示出文学最 本原、最根本的思想形态,进而表现出现代中国的
本质命题——人的变革与“文化复兴”的意义。
以后他在鲁迅研究领域所致力的,我感到也多是
从“本原”出发,进行最根本的追问。2007年《鲁
迅研究月刊》第3期发有《鲁迅小说的时间境域》
一文,2008年在《鲁迅研究月刊》上连载的《<野 草>解读》三篇:《作为希望追寻的绝望》、《朝向 世内生存者的绝望》、《深置于自身的绝望》,就表 现了这种穷根溯底的追问精神。连同《中国文学 研究》2008年第1期上的《“现实的”与“哲学 的”——关于<野草)的争辩》),是他近几年写作 的《书写沉默——鲁迅存在的意义》一书的部分章 节,该书已写完,将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有关 鲁迅杂文研究的部分,亦将陆续发表。2008年《文 学评论》第6期上刊出的《鲁迅小说叙事方式的存(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