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术鸡肋 "到“学 术新宠 ”:台湾平埔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周典恩 发表于:2010-03-07 16:07  点击:
【关健词】台湾;平埔族;学术回顾
[摘要】平埔族在日本占领台湾时期就已基本汉化,痕迹难辨。故而,无论是日本殖民机构及其雇佣学 ; 者,还是光复初期的台湾学者,均没有对平埔族研究予以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反对运动”与 l i “原住民运动”高涨的社会背景下,长期作为汉人移民开发史研究附庸的平埔族研究终被发掘出来,并 ! 俨然成为学术研究的“新宠”。本文对百余年来的平埔族研究作简要回顾,并反思当前台湾社会各界! ;

平埔族是指历史上居住在台湾西部沿海平野、
盆地、近山台地以及宜兰平原等地的原住民。清代 文献中一般称他们为“熟番”或“平地番”。平埔族 并非~个单一民族,而是众多族社的泛称。学界依
据语言与习俗,一般将平埔族分为噶玛兰族、凯达 格兰族、道卡斯族、拍瀑拉族、巴布萨族、洪雅族、巴 宰族、西拉雅族和马卡道族等九个族群。明清时
期,平埔族与大陆移民密切接触,深受汉文化的影 响,其固有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渐次丧失,自身 也逐渐融合于汉人社会之中,沦为“失踪的族 群”。⋯正因为早在日本割据台湾时期平埔族就已 基本汉化,痕迹难辨,故而,无论是日本殖民机构及 其雇佣学者,还是光复初期的台湾学者,均没有对 平埔族研究予以足够的重视。然而,20世纪80年
代以来,台湾社会竟出乎意料地兴起一股平埔族研 究热潮。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院学者、民间文史 工作者以及为数不少的平埔族后裔纷纷从不同的 切入点对平埔族进行调查研究,成果卓著。平埔族 研究从昔日所谓的“学术鸡肋”一举转变为“学术新 宠”。有鉴于此,本文拟对平埔族研究作简要学术 回顾,反思当前台湾社会各界热衷于平埔族研究的 原因,并展望其未来的研究趋势。

一、奠基阶段:日本占领时期的资料收集与户 口调查

在日本窃据台湾以前,西方殖民者及其派遣
的传教士、大陆旅台的官吏和商人对平埔族已有
所关注,留下不少有关其风俗习惯和人口户数的 文献资料。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陈第的《东番记》、 郁永河的《裨海纪游》、黄叔礅的《番俗六考》、六 十七的《番社采风图考》,以及J.A.Vander   Chijs 等的《巴达维亚城日记》。不过,这些文献基本上 都是记录性的,缺乏学术意涵。
日本占领台湾后,殖民当局在全岛各地陆续 开展系列调查活动,希冀了解台湾住民境况,以便 有效地对其实行统治。尽管当时日本人调查的对 象是汉人和高山族,但因平埔族与汉人及高山族 之间关系密切,所以也附带收集不少平埔族资料, 并由此开创了平埔族的学术性研究。日本占领时 期的平埔族研究以1928年台北帝国大学的成立 为界,可分为Et本殖民机构及其雇佣学者调查研 究期和台北帝国大学师生调查研究期。
(一)日本殖民机构及其雇佣学者调查研究期
日本据台之初,殖民当局便从东京人类学 会雇佣一些学有专长的人类学者深人台湾各 地,开展“蕃地调查”。在当时被雇佣的学者 中,以伊能嘉矩对平埔族的调查研究最为出色。 他在平埔族研究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 面:一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伊能嘉矩累计驻 台达十年之久,先后对淡水河流域、宜兰平原等 地的平埔族作了实地调查,并将调查资料陆续
发表于《东京人类学杂志》。1904年,伊能嘉矩
出版《台湾蕃政志》一书,将其收集到的平埔族 资料作一系统性的叙述。伊能嘉矩所收集和整 理的资料,在平埔族业已完全汉化的当下,更凸 显其珍贵的学术价值。二是首创平埔族的学术 性分类。台湾原住民在清代统称为“番”,依据 是否遵服教化,输纳番课,可分为“熟番”与“生 番”;或以其所居住的地理形势,分为“高山番” 与“平埔番”;或以其民族秉性,分为“凶番”与 “良番”。类别的标准既纷繁复杂,又模棱两 可,总之皆是在“番”字之前加上个限定词,以 示区别而已。这些命名与分类随意性强,缺乏 系统性,没有科学凭据与学术意涵。【2】1900年, 伊能嘉矩与栗野传之丞合作出版《台湾番人事 情》。在该书中他们依据语言、风俗等特征将台 湾原住民分成八个种族,平埔族为其中的一族, 而平埔族再被细分为十个族群,分别是马卡道 族(Tao)、西拉雅族(Siraiya)、鲁罗阿族(Lloa)、 猫雾辣族(Poavosa)、阿里坤族(Arikun)、巴布 兰族(Vupuran)、巴则海族(Pazzehe)、道卡斯族 (Taokas)、凯达格兰族(Ketaganan)、噶玛兰族 (Kuvarawan)。[a J这是有史以来平埔族的第一次 系统分类,奠定了平埔族学术性分类的基础。
殖民当局除了雇佣学者进行调查外,还成立 一些专门组织,甚至督令有关行政单位在全岛各 地调查台湾住民的历史、风俗、宗教、经济、户口 等,并将调查所得汇编成册。这些机构汇编的资
料有: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的《台湾私法》、《蕃
族调查报告书》、《蕃族惯习调查报告书》、《台湾 蕃族惯习研究》;台湾惯习研究会的《台湾惯习记 事》;临时台湾土地调查局的《大租取调书》、《大 租取调附录参考书》、《台湾土地惯行一斑》;理 蕃事务单位的《熟蕃户口及沿革调查缀》;总督府 官房调查课的《临时台湾户口调查记述报文》、
《台湾现住人口统计》、《国势调查中间报》。这
些资料汇编虽是以汉人和高山族为主,但也零星 地载录不少平埔族资料,尤其是户口资料甚为详 细。例如,《熟蕃户口及沿革调查缀》按照地区较 为全面地将平埔族的族名、庄名分别列出,并记 录其户数及男女人口。再如,总督府官房调查课 的《国势调查中间报》,每年均列有平埔族男女人 El一栏,资料相当详细且具有连续性。[41这些资 料对于研究平埔族人口变迁有相当重要的参考 价值。
(二)台北帝国大学师生调查研究期
1928年台北帝国大学成立后,日人对台湾住 民的调查研究情形发生了变化,即调查研究者由 原先以个别学者或行政官吏为主,转变为以台北
帝国大学的师生为主;调查的性质由先前的政策
取向,转变为学术取向,研究者的专业化程度也大 幅度提高。虽然此阶段学界的台湾原住民研究依 然以高山族为主,但因研究者已警觉到平埔族文 化正在迅速消失,实有抢救之必要,所以也特别留 意对平埔族资料进行收集。
台北帝国大学的师生一般是以研究室为单 位,对平埔族进行专业化调查研究。例如,土俗人 种学研究室的移川子之藏,与其助手宫本延人及 学生马渊东一等分别对宜兰平原的噶玛兰族、基 隆地区的大鸡笼社、台南方面的头社、新竹新港、 大甲以及埔里、高雄与台东方面平埔族的歌谣与 传说进行调查收集。言语学教室的小川尚义自伊 能嘉矩处取得其所调查的平埔族语言资料,继续
从事语言方面的调查。浅井惠伦对基隆贡寮的新
社,宜兰头围的打马烟、汤围,壮围的社头,五结的 利泽简、里脑,罗东的三星,以及埔里的乌牛栏、林 仔城、大肚城、批把城,自叶坑等地的平埔族语言 进行调查。他甚至还将新社、社头等地依稀尚能 说平埔语的老妪请到台北作语言、歌谣与传说的 采访,并制作成唱片。台湾史料调查室的村上直 次郎着力于收集、解读平埔族的古文书,他曾将南 部西拉雅族新港社的百余件用荷兰字母书写的古 地契汇编出版,命名《新港文书》。医学部解剖学 教室的金关丈夫、宫内悦藏、忽那将爱等,自1938 年始对台湾的各个族群进行体质人类学调查,罗 东、大社、乌牛栏、新港、头社、左镇、万峦等地的平 埔族都被调查到。另外,他们的学生也参与了对 平埔族的体质人类学调查,例如,余锦泉调查罗东 平埔族的手掌纹理,张山钟调查万峦平埔族的指(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