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东是我国知名电影剧作家,20世纪70年代末创作第一部电影剧本《明天回答你》,此后的30年他始终笔耕不辍,截至2009年的新作《建国大业》①已有26部电影剧本被拍摄成电影。20世纪90年代以来王兴东的创作重心转向主旋律电影剧本,他用娴熟的现实主义创作技法表达着一个剧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王兴东的创作得到电影主管部门和业内专家的充分肯定,曾两获“夏衍电影文学奖”,他任编剧的多部影片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他本人被授予华表奖、金鸡奖的“最佳编剧奖”。“叫好不叫座”一直困扰着主旋律电影,而王兴东担纲编剧的不少主旋律影片票房收入可观,真正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总结王兴东主旋律电影剧本的创作特色,探讨他成功背后所支撑的电影运作模式,将为解决当前主旋律电影创作中的一些问题有所启发、助益。
主旋律电影剧本创作特色
王兴东是一位勤奋、高产、质优的电影剧作家,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敏锐的感知能力使他驾驭不同题材时都显得游刃有余。王兴东曾涉猎动物、英模、工业、军事、农村、体育、历史等题材,而在动物题材和英模题材上他用力最深、作品最多、成就也最大。总体而言,王兴东的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第二时期为90年代以来至今。第一时期的作品有两个常见主题,或展现边防战士的战斗和生活,或揭示儿童纯真美好的情感世界。当时评论界曾指出,“军人,是生命的卫士;儿童,是生命的花朵。”②所以“善于开掘军人心态的剧作家,又是揭示儿童心灵的行家里手”③。王兴东为中国银幕带来狼犬、仙鹤、信鸽、马等人格化的动物形象,他的剧本实践着“笔下写着动物界,心中想着人世间”④的美学追求,传达出剧作者的诗意情怀和浪漫哲思——人与人、动物及自然界构建和谐美好的世界。王兴东的剧本清新抒情,自觉与当时创作主潮保持距离,这使他成为80年代一位备受瞩目、冉冉上升中的青年剧作家。王兴东在第二时期专注于主旋律电影剧本创作,相继写成《蒋筑英》《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生死牛玉儒》等,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主旋律电影剧作家之一。多年的创作实践和不懈的理论反思使王兴东的艺术创作日臻完善,他极大地摆脱主旋律电影剧本创作中的思维惯性和陈规旧习,在主题意旨、创作技法、人物塑造和叙事结构四个方面着力开拓,逐渐形成个人的创作特色。
(一)主题:历史深度、社会广度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弘扬社会主旋律、体现时代精神是主旋律电影(剧本)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王兴东主旋律电影剧本的基本主题和重要意旨,他认为“一个剧作家应该关注现实生活,触摸时代的脉搏,表现时代的主流”⑤。王兴东热情讴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党员干部和典型模范人物,极力颂扬我国近现代史上一些民族英雄、爱国民主人士的高风亮节,他的作品洋溢着一股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朝气和激情。王兴东自觉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同步,他的一些剧本直接应和党、政府的重要决策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号召。王兴东谈及《蒋筑英》创作动机时表示,“邓小平同志南行讲话强调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党的十四大充分肯定了知识分子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这正是我们电影艺术家的心愿,也是我要写《蒋筑英》的动机。”⑥《孔繁森》和《生死牛玉儒》是王兴东以实际行动去落实中央领导的向党的好干部孔繁森、牛玉儒学习的指示。尽管王兴东部分创作有“命题作文”的意味,可并不是用画面和文字去读解、宣传中央文件,也没有一味高扬“真善美”而刻意回避“假恶丑”,他的作品有深刻复杂的内涵和发人深省的意蕴,实现了历史深度、社会广度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王兴东的一些主旋律电影剧本,如《蒋筑英》《共和国之旗》《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等,其中的人物和故事与当下现实生活有一定时空距离。但剧作者既注重营造真实可信的历史氛围,又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力求历史深度与时代精神的完美融合。王兴东秉承唯物史观,慎重处理历史题材,他的作品真实还原重大历史事件,充分尊重历史原型人物的生活经历,准确把握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王兴东竭力把时代主旋律注入剧本中,每一个历史人物的身上都闪现着动人的现代精神气质,剧作者通过历史际遇与现实情境的比照和撞击,自然而然地揭示出属于当代的主题。试分析剧本《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作品深刻、细致地描绘出“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蚕食中国东北、当地人民奋起抗争的历史:1931年9月东北沦陷、1932年3月伪满洲国成立、1932年10月举行第十届奥运会等历史事件力求准确客观;塑造主人公刘长春形象时基本遵循人物原型的生活轨迹——就读于东北大学体育系,拒绝代表伪满洲国参加奥运会,在张学良资助下代表中国只身参加奥运会;通过刘长春家人、同学的群像来概括反映东北沦陷在普通老百姓心中激起的强烈爱国热情和民族归属感,准确描摹出当时中国人民整体的精神状态。王兴东在主人公刘长春身上发掘出“重在参与”的现代体育精神:刘长春怀着夺取奖牌、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参加奥运会,但一百米预赛的失利和国民政府外交官的威逼,使他在痛苦徘徊中幡然醒悟——参加奥运会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得失,而是代表中国向世界宣布“中国人来了”。理解了体育竞技真谛的刘长春重新站到了比赛的起跑线上,他目视前方、蓄势待发的姿态正是中国人整体精神面貌的象征。《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创作的现实背景是2008年在中国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30年代羸弱的中国饱受别国欺凌,刘长春只能单枪匹马奔赴奥运会;21世纪初日益强大的中国得到了世界认可,中国运动健儿可以在祖国参加奥运会;历史与现实的鲜明对比令人抚今追昔:正是众多的刘长春们对祖国始终不渝的挚爱,才建立起繁荣富强的新中国,王兴东在此找到了历史事件与时代精神的最好契合点。
王兴东是一位勇于面对生活中形形色色矛盾的现实主义剧作家,他强调创作时要“了解基层群众的心声,倾听人民群众的愿望”⑦,他坚信“从大众胸膛里发出的呼唤,必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⑧。王兴东的主旋律电影剧本对90年代以来经济高速发展所引起的世态人心的变迁进行着全面、客观记录,在呈现广阔社会生活的同时向人们宣示着时代精神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二十年来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经历着重大变革,社会急剧转型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个人道德失范、干群关系紧张、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王兴东没有刻意去消解、抹平这些矛盾,他以一名优秀剧作家的使命感和艺术良知,站在普通老百姓的立场上抨击社会不良现象。如剧本《离开雷锋的日子》,剧作者尖锐地指出不少社会弊病:自私自利、金钱至上、人情冷淡的社会歪风;部分领导干部以权谋利,私人生活堕落糜烂;一些地方的路匪车霸公然抢劫过路车辆;等等。又如《法官妈妈》涉及青少年犯罪、离婚家庭的子女教育、司法系统腐败等问题;《生死牛玉儒》把目光投向下岗职工再就业、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水平等影响国计民生的大事。当然,王兴东并没有把剧本变为纯自然主义的社会问题写真,他向人们指出治愈社会病症、拯救人心沉沦的最好办法——在优秀党员干部带头和英模人物示范下奏响时代的最强音。仍以《离开雷锋的日子》为例,剧作者在呈现诸多社会弊端的同时,彰显出雷锋、乔安山优秀品质的可贵,并振聋发聩地喊出时代需要雷锋精神、人民需要雷锋精神。总之,王兴东的主旋律电影剧本真诚赞美激情昂扬的时代精神,却又极力避免把主旋律模式化、符号化与抽象化,实现了历史深度、社会广度与时代精神的和谐交融。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