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流电影制作成本攀升,制作压力增大 成本攀升准确来讲是影片的制作成本出现持续膨胀的态势。从2002年张艺谋花费3 000万美金拍摄《英雄》开始,中国的大片成本扶摇直上,与之前的制片成本形成巨大反差。这种
(二)主流电影制作成本攀升,制作压力增大
“成本攀升”准确来讲是影片的制作成本出现持续膨胀的态势。从2002年张艺谋花费3 000万美金拍摄《英雄》开始,中国的大片成本扶摇直上,与之前的制片成本形成巨大反差。这种成本的比拼犹如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名导有大片开路,后面紧跟而来的电影制作成本自然也持续膨胀,然而高投入并不一定就有高回报,大多数影片最终的市场收益差强人意,许多电影甚至无法收回成本。然而,成本与回收的压力一旦产生,就会导致后续影片的制作成本下滑,电影数量减少,而数量减少后又会大力增加成本希望靠仅有的几部电影获取高效益,如此一来自然陷入一轮又一轮恶性循环。仅仅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一些表面化的地方根本无法有效解决主流电影的成本与回收之间的矛盾,更无法解决主流电影当下的困境。提升主流电影的质量确实有赖于高科技设备做支撑,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具备扎实基础和创新思维的电影人才做后盾。而人才培养基地的设施、教育方法以及观念的老化和简单的功利化, 都势必阻碍使我们的电影事业重现辉煌, 反而使得我们进退两难。
(三)民族品牌空缺,影响国际市场和竞争力
2010年的500部电影产量和100亿票房似乎足以使我们自豪和陶醉,但仅靠几个国际知名导演根本无法使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市场占据有力的竞争地位,中国电影还没有真正的民族品牌,对于现实,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觉。若要弘扬中国电影的民族性并机制性地介入国际对话,首要任务是打造中国的民族电影品牌,它是包括具有民族品牌的电影公司、具有民族性的电影题材、具有民族性的表现手法、具有代表性的电影工作者等方面的整体战略和链条环节。此外,在争取国际市场的份额时,电影创作者在弘扬民族性的同时还应注意弥补跨文化交流中常见的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缝隙”,这当中既包括语言障碍,又包含民族文化间天然的差异。到了21世纪,电影早已不再是早期单纯作为记录影像的工具,也不仅仅具备艺术价值,当电影成为承载文化价值理念和特殊意识形态的媒介,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那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与该国的电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六、结 语
中国主流电影的形成受到特殊国情和特殊时代的影响,带有浓厚的不可否认的意识形态色彩,一切形态的所谓中国主流电影都必须认同这种宿命,一种乐观的未来就是智慧和巧妙地充分利用国家文化的意识形态资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口资源和中国经济全球领先的持续高增长,中国主流电影有创造电影文化奇迹和电影经济奇迹的可能。要让这种理论的乐观变为实实在在的现实,需要各色中国主流电影在政治与商业之间寻求共谋,在教化与娱乐之间实现双赢,这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主流电影的矛盾所在,只有从昨天汲取教训,从今天总结经验,才能让中国主流电影迎来真正辉煌的明天。
注释:
①⑤ 饶曙光:《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国主流电影建构》,《文艺研究》,2009年第1期。
② 贾磊磊:《中国电影的精神地图——论主流电影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路径》,《当代电影》,2007年第3期。
③ 贾磊磊:《中国主流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及其表述策略》,《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④ 方梦旋:《“十七年”电影的爱情补充——爱情题材戏曲电影》,《当代电影》,2008年第9期。
[作者简介] 黎风(1956— ),男,广西玉林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艺术与传播。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