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2年的《英雄》开始,到2011年的《关云长》,这类主流电影中充斥着越来越多的血腥暴力镜头。以《夜宴》为例,片中竹海伎馆中的追杀、皇宫城楼下的杖刑、关外雪原上的伏击、宫廷夜宴时的搏斗等场面无不是以直露
从2002年的《英雄》开始,到2011年的《关云长》,这类主流电影中充斥着越来越多的血腥暴力镜头。以《夜宴》为例,片中竹海伎馆中的追杀、皇宫城楼下的杖刑、关外雪原上的伏击、宫廷夜宴时的搏斗等场面无不是以直露的血肉横飞充盈观众的眼睛。暴力习性和贪婪欲望在身临其境般的画面中得到了彻底的宣泄和满足。这表明了电影制作者一个明显的目的,那就是想以血腥暴力的影像吸引观众走进影院(无论观众是否适合观看),从而赚取更多的商业利润。观众满怀期待走进电影院,结果欣赏到的只是一部又一部大而无当、虚假空洞、血腥暴力的“烂片”。这种视觉文化不仅损害了大众的利益,而且伤害了大众对于国产电影的质朴情感。这样的“主流电影”在麻痹大众的审美能力的同时也局限了大众视界的发展。“如果这样的视觉文化充斥于大众的视野只能让大众丧失对社会的思考能力,丧失人的主体精神,成为‘单向度的人。本应起到‘启发作用的技术手段竟成为另一种‘遮蔽手段。”
2男权思想强力推进,女性形象现状堪忧
如果说“十七年”电影尚且试图去平衡男性和女性的关系,力求展现女性的个人风采和奋发向上的革命力量,那么如今,在以男权为中心的主流电影中,男权思想强力推进有愈演愈烈的态势。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男性角色在电影里的比重不断加大,而女性的存在现状十分尴尬,存在空间正在不断缩小。放眼望去,主流电影的主角几乎都是男性,而主流电影银幕上展示的男性主人公形象并不是单纯通过他们的外表形体或性感表现获得魅力,而是通过个性、才能等综合展现为观众提供一个理想自我。这种全方位多视角的形象呈现几乎成为男性角色的特权。相比之下,女性角色正深陷空洞、单一、表面化的窘境。当下的主流电影更多将女性放在影像表达的从属地位,始终受到男性的支配。第二,电影中有关“色”的镜头越来越多,尺度越开越大。从《红高粱》《菊豆》初露苗头,到《色•戒》《苹果》和最新票房王《让子弹飞》,暴露镜头、激情戏和女性肉体成为众多电影受关注的诱因。由此可见,中国电影正逐步走入以“色”为代表的男权话语时代,仿佛没有情色镜头的影片就缺少了卖点。当情色镜头成为电影营销的有力手段,女性角色自然也成了被消费的主体。
3文化定位不准确,盲目迎合缺乏责任感
当前我国的电影从业者对电影的文化定位不准确。我们应当明确一个道理,即中国的民族电影不能一味迎合西方观众和评委的口味,这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也有悖于艺术的创造性和纯真性。我们不可否认中国电影已经开始对国际电影市场产生影响,但盲目迎合“他者”的标准、趣味,实际上是站在“他者”的立场上对中国历史的想象,这种想象缺乏起码的事实根据,完全与艺术创作的规律背道而驰。西方喜欢中国的古装武侠电影,于是我们就不断拍古装电影,然而这些古装戏做的仅仅是表面功夫,骨子里却是“当代戏”。 因为“能够吸引西方受众眼球的古装—武打片在符号展示、人物塑造、故事编织方面只能以‘奇异化‘装饰化取胜。少数古装—武打片之所以能够‘成功进军好莱坞,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们在某些方面满足了西方人猎奇的欲望,而真正的中国文化精神在这些影片中是‘缺席的”⑤。这也反映出在对国家形象的塑造方面我们仍旧缺乏基本的文化自信和责任感,对于“如何塑造国家形象”的思索走入了误区。由一心“冲奥”的中国电影构建的“奇观效应”既没能让外国民众体会到中国电影的“东方神韵”,又未能让外国民众正确了解中国电影的现状,反而助长了长期以来西方社会对于中国的偏见,产生了极大的反作用。
五、主流电影的市场障碍构成
由于政府过度的行政干预,20世纪90年代主流电影身处险境,一度面临严峻的挑战和生存危机。近年来,政府适当减少了行政干预,并努力改革电影体制和产业机制,主流电影渐渐化险为夷,但仍不容松懈。从表面来看,中国电影发展这几年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电影创作题材日益多元,电影类型日益丰富,电影票房不断增长,银幕数量急剧扩张,这些所有的成就都离不开主流电影的强大支撑。但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就是绝大多数主旋律电影依靠政府的外力扶持,绝大多数主流商业电影依靠传媒炒作的外力协助,中国的主流人群(人口基数主体)基本与主流电影隔绝和无缘,中国电影的市场构成呈现出“都市化”“白领化”和“贵族化”的小众特征。就海外市场来看,中国电影,包括在国内热映的主流影片基本没有进入国外主流院线,只能充当“奥斯卡”“戛纳”等国际电影节或文化交流周的配套常客,这与中国主流电影横扫国内、海外对决的战略初衷和野心还差距巨大。
出现上述情况,还是说明中国主流电影的市场化不够彻底,市场化水平还不高,问题的真正症结还是电影本身。正如本文前面论述的一样,主流电影与主流意识形态还存在政治与审美、政治与经济的双重矛盾;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仍需进一步协调整合;还应该针对非主流的表现方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进。中国主流电影自身还存在诸多矛盾有待解决,这也就为未来的市场构成了一些障碍。
(一)主流电影的文化诉求不明确,叙事能力堪忧
主流电影的文化诉求不明确有两层含义。其一,单部影片的文化诉求不够清晰。也就是说,虽然眼下的主流电影形式多样、题材丰富、风格多元,但是每部电影究竟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含义常常令观众很难明白。其二,作为主流电影,无论是走在商业化道路上的主旋律电影,还是走在主旋律化大路上的商业电影,归根到底都应该遵循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努力按照一个共同的文化诉求方向前进,而不应各说各话,更不能出现相互冲突、相互消解的情况。始终塑造“高大全”英雄形象,而不与群众接地气的主旋律电影,不论其意识形态多优越,都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中国主流电影应该以提升人民的文化认同感为己任,弘扬主流价值观。主流电影自身在与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合流之势时,要关注大众的共通需求,满足观众的期待视野,努力将自身的诉求合理趋向大众化。这种文化诉求的模糊又与主流电影整体叙事能力不足直接相关,它已成为阻碍自身发展的一个硬伤。纵观近几年的主流电影,剧本编写虎头蛇尾,叙事逻辑混乱且常识性失误层出不穷。在众多影片中,能把故事的来龙去脉讲清楚的屈指可数。我们对主流电影要求不高,但是起码要能在叙事上站得住脚。假如连故事都讲不清楚,何谈让人理解其文化诉求?何谈艺术上的提升和超越?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