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流电影的矛盾论(3)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黎风 发表于:2012-01-18 13:53  点击:
【关健词】主流电影;矛盾论;主流意识形态;传统价值观;市场障碍
第一,商业化的主旋律电影生硬的叙事表达和空洞的人物形象无法贴近大众生活,无法满足大众需求,也就无法有效将传统观念传递到群众中去。随着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绝大多数社会民众的关注重点发生了变化。他们将关注

  第一,商业化的主旋律电影生硬的叙事表达和空洞的人物形象无法贴近大众生活,无法满足大众需求,也就无法有效将传统观念传递到群众中去。随着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绝大多数社会民众的关注重点发生了变化。他们将关注目光从政治领域投向经济领域,口中谈论的话题也从“国家”和“民族”等宏大命题转向“家庭”和“个人”等现实话题。主旋律电影不可能再通过生硬地塑造时代人物和讴歌英雄楷模来展示宏大叙事能力,而应深入贴近百姓生活,展现社会变革大潮中普通人的百味人生。因为无论时代怎样变化,中国人对于传统价值观念的崇尚是不会发生本质改变的。而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只有在老百姓生活的点滴当中才被体现得最为生动直观。其实,“无论是探讨两代人的感情隔膜,还是表现同代人的情感裂变,主流电影中所塑造的主人公,都应当具备一种能够让观众喜爱和认同的文化性格。这种性格并不意味着要把主人公描写成尽善尽美的‘扁平人物,而是要把他们刻画成具有人性共同特点的普通人。”②目前,我们面临的困境在于如何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融入电影创作之中,并将二者合理置放于市场经济规律的运作之下。毕竟,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家国始终是一体的。在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内,以家为中心的家庭观念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实际上是以家庭、家族为中心向社会的逐级放大。这就是说,国家,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通常被看作是家庭的一种‘放大形式”③。作为中国电影的主体,主流电影更应以小见大,围绕“家庭”为中心展开历史故事,在那些普通人身上凝注的传统价值观念更容易被广大的观众所接受。这样富于感染力的呈现方式也有利于观众完成对国家的认同心理。
  商业化的主旋律电影以这种不沾地气的方式难以与以基础阶层为主体的电影受众保持亲和力,最终反而大大减弱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播效果。那么,主流化的商业电影是否就能很好地传播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呢?事实上,那也未必。
  第二,主流化的商业电影盲目追求商业利润,不择手段,一味制造低俗噱头,反向阻碍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播。受市场经济调控的商业化主流电影常常为了一味追求商业利润的最大化,不自觉地从主旋律电影的孤芳自赏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唯利是图。主流商业电影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在电影情节发展上刻意营造宏大场面,制造噱头的同时也制造各种感官刺激,有的甚至设置大量无端的暴力镜头和性爱段落。一些影片强调绝对的个人英雄主义和颠覆家庭伦理关系,嘲笑传统的“仁爱”价值观,这已经不仅影响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有效传播,而且是对这种价值观的直观解构,也给广大的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造成了显而易见的心理伤害和心灵污染。这种情况在《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让子弹飞》中均有例可循。
作为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一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些传统主旋律题材中保持强势,但是也在尝试进行适度的调整和润饰。应当把我们的主人公塑造成为一种国家利益、家庭责任、个人追求三位一体的新型的英雄形象。商业电影的主流化(或主旋律化),应该加强商业电影的思想性,肯定社会伦理的正面价值。在主流商业电影当中伦理是相对保守的,即便是美国,所有大制作电影在道德上都是相对保守的,它非常严格地遵守着尊严、爱、平等这样一些基本的人类操守。但是,我们有不少影片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够好。
  四、主流电影与非主流表现的冲突
  谈及主流电影的非主流表现手法,首先应该从主流表现手法说起。能把主流电影的主流表现手法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应该算“十七年”电影。“十七年”电影——政治的一元化使电影的意识形态和教化功能强化,电影反映的生活内容丰富与本质主题的单一形成反差,表现革命历史和歌颂新生活是电影创作的最高法则。简要说来,这一时期主流电影的表现手法起码有以下三方面的明显表现。
  (一)阶级斗争为中心,整体展示革命气魄
  “十七年”电影通常采用正面塑造民族英雄和无产阶级英雄,反面揭示社会黑暗的表现手法。这种看似简单的正反表现手法有历史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实践基础,无论是《甲午风云》《林则徐》,还是《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都有为了民族大义或革命理想的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影片的共同落脚点都是为新中国的必然出现寻找历史逻辑,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的流血牺牲的神圣价值,最终目的是建立人民中国。
  (二)重视女性地位,深刻表达英雄情怀
  “十七年”电影不仅为今天的人们留下了那个年代的英雄中国形象,而且在塑造英雄形象时还是充分照顾到了女性的立场。总体来讲,“创作者对于倡导男女平等,宣扬婚姻爱情的独立自主,支持合理反抗封建势力的寓言精神通过饱满的女性人物形象和影片圆满的结局表现得酣畅淋漓。”④在《青春之歌》《英雄儿女》《李双双》等影片中,女性形象摆脱了被窥视、被消费的地位, 并帮助男性成长为坚强、优秀的革命者。这与目前性别失衡的主流电影表达方式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三)单纯洁净的解放情绪,歌颂社会新风尚
  新中国的建立不是目的,建设一个强大的新中国才是政治方向。“十七年”电影全面而细致地反映了这个时代主题,意气风发的社会主义建设激情,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高度纯化和表达,国家利益的个人自觉服从,新型美好中国的新人新事新风尚成为现实题材电影共同追求,《年轻的一代》《今天我休息》等情绪化的影片成为一个时代的生活缩影和道德楷模,也成为老一代中国人永远怀念的理想梦境和诋毁当下的精神坐标。
  与之相比,眼下中国的主流电影正以越来越多的非主流的表现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所谓“非主流表现”是指与国家形象意识、意识形态审美指向、民族道德心态以及电影常规语言相冲突的创作现象,是一个反传统和创新交织的复杂组合。主流电影大量使用非主流的表现手法,这无疑构成了一个尖锐的矛盾或悖论。纵览近几年国内的主流大片,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典型的非主流的表现方式,也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三点。
  1过度渲染血腥暴力,技术化手段泛滥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