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流电影的矛盾论(2)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黎风 发表于:2012-01-18 13:53  点击:
【关健词】主流电影;矛盾论;主流意识形态;传统价值观;市场障碍
(四)在电影体制改革下,主旋律电影向市场化回归 商业大片和电影的市场化趋势直接对主旋律电影形成了威胁和挑战,由于政府过度的行政干预,主旋律电影的发展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部分电影一方面过分依赖政府

  (四)在电影体制改革下,主旋律电影向市场化回归
  商业大片和电影的市场化趋势直接对主旋律电影形成了威胁和挑战,由于政府过度的行政干预,主旋律电影的发展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部分电影一方面过分依赖政府扶持,艺术上受到意识形态的束缚,难以寻求突破;另一方面,违背市场规律,远离群众,很难得到群众的认可和喜爱。主旋律电影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9550工程”概念提出以后,主旋律电影的观念首先发生变化,力求将主流意识形态和市民文化尽可能进行对接。进入21世纪,政府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提出囊括“体制、机制、产业”三位一体的文化创新战略。电影被明确定义为“可经营的文化产业”,中国电影正式开始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这一新范式的内涵就是在电影中加入商业要素,从以前的‘政治化生存和‘艺术化生存转化为‘市场化生存。”①至此,主流电影的创作理念和制作方向再一次顺势而变,“主流电影”的概念被正式提了出来。通过上述简单的清理,从历史的维度看,无论处于哪个时期,主流电影显然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具体到某个时期,电影的主旨、风格、意识形态等要素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仅从“主流电影”这个概念提出才算主流电影诞生,显然是不科学的。只要影片能够充分体现所处时代中文化诉求的影响力,能够通过艺术形式和文化实践向广大受众传播某种文化理念,并以此影响受众的文化认同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精神走向。那么,这样的影片就抓住了最根本的实质,也就具有“主流电影”的特征。
  二、主流电影与主流的意识形态
  中国主流电影包括两大体系:国家主流电影和主流商业电影。两者体现了中国主流文化将主旋律电影商业化和商业电影主旋律化的一个方向。理论上讲,两大体系的影片具有双重定位, 既要具有“中国特色”又要适应“产业化发展”;既是意识形态载体又是文化消费产品;既要表达主流价值观又要塑造民族形象及国家形象。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怎样协调二者,使其与市场顺利接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正是目前中国主流电影的矛盾之一,具体说来有以下两点。
  (一)主流电影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单一性之间的矛盾
  近年的主流电影在表达主流意识形态方面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第一种为正面宣扬。以《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为代表的影片一定程度上会尊重市场的动态选择所蕴含的意识形态,但毫无疑问更多是从正面赞扬主流意识形态。影片主旋律色彩浓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放在首位,政治教育功能显著。第二种为迂回赞颂。这更多出现于主流商业影片之中,代表影片有《爱情呼叫转移》《西风烈》等。表面上看,此类影片似乎对当下社会持有一种严肃的批判态度,通过展现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揭露社会的阴暗面。然而,倘若认真审视一下,我们会发现这种“揭露”本质上讲如隔靴搔痒。在这些影片的结尾往往都缝上了一个“光明”的尾巴,生硬刻板的 “圆满”来得莫名其妙。我们不得不承认,与其说影片想通过揭露不公来批判社会,不如说是打着批判社会的幌子挖掘轶闻奇事,吸引观众走进影院。从影片中,观众无法得到对社会的理性思考和深刻批判,能看到的仅仅是花俏裘衣下对主导意识形态的逢迎恭维。第三种是潜在维护。它与“迂回赞颂”的区别在于,始终保持中立低调的姿态,既不高声歌颂,也不尖锐批判。像《孔子》《花木兰》这类影片常常构建一个不可触碰的叙事空间,向观众呈现出一种或人文或历史的视觉奇观。它似乎永远在叙述一个遥远而古老的故事,并未指涉社会现实,也根本不存在表明某种严肃态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此类影片往往在静默的表达中,扮演了卫道者的角色,持续发挥着教化功能,无形中已确立了一种无可动摇的主流意识形态。
  (二)观众对于主流电影的审美需求和主流电影教化功能的乏味性之间的矛盾
  要保持主流电影的主导性文化地位和公众影响力,要适度体现主流意识形态,而不踏入形而上的怪圈,关键在于对群众文化诉求的准确把握。在电影中寻求审美愉悦和叙事体验是观众对于文化诉求外化的主要标志。尽管我们都明白不论主流电影以何种形式出现,归根结底是要维护主流意识形态,但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其内在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不应被忽视。观众走进电影院,体现了对电影观赏性的一种期待和要求。提高电影的审美标准,才能保证电影的观赏性,而只有切实加强电影的观赏性,才能拥有广阔而稳定的消费市场。不过,现实情况是观众从主流电影,尤其是主旋律电影中得不到审美愉悦和叙事体验。主流电影总是将电影自身的特性抛之脑后,忽视电影语言的重要性。这非但不能让观众通过观影有所感悟,反而使他们对此类影片感到彻底失望和厌倦。归根结底,观众期待影片首先用影像来讲述故事,而不是靠语言来“宣讲”精神;期待看到真实鲜活的英雄人物,而非“高大全”的“英雄”形象。
  近年来,较之过去片面注重塑造“高大全”英雄人物,主流电影确实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和调整,它试图在政治与商业之间寻求共谋、在教化与娱乐之间实现双赢,但无论国家主流电影和主流商业电影采取何种形式出现,自始至终维护着主流意识形态,这是由中国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体现了中国文化商品的天然政治属性。因此,无论主流电影如何自我调整,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政治目的与审美目的的天然冲突。
  三、主流电影与中国的传统价值观
  中国传统价值观始终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核心,不主张人的个性绝对的独立自由和群体利益的僭越,它更重视培养人的国家意识、家庭意识、群体意识、顺从诚敬意识等。尽管这种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文化惰性,但它所寻觅的是一种中庸的、调和的途径,使之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相契合,并构成联系当今民族精神和情感的历史纽带,这对于中国这样的成分多元的大国民族有特殊的意义。
  毋庸置疑,主流电影是一个国家电影产业的主体支柱,它应当成为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主流电影应该在广泛的接受性和文化的整合性这两个向度上建构这种价值观念,从而彰显电影作为文化软实力表现形式的高度和深度。但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主流电影在传递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上仍然存在两方面的困境。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