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花缘》中“镜花”二字的符号学解读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武君 发表于:2012-04-21 11:19  点击:
【关健词】镜花水月 符号 能指 所指 返归本真
:"镜花"二字即"镜花水月"作为一个符号,它是《镜花缘》中那些虚幻的、离奇的故事情节的一个能指,同时也是作者那些不可言喻、不便明言的情感的能指,《镜花缘》中作者创造了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情节,通过这些象征,可以探究出作者的创作思想,也就是这个符号的所指,即

  一、对“镜花水月”一词的介绍
   我们对“镜花水月”不陌生,“镜花水月”又作“水月镜花”,通俗讲,镜中花,模模糊糊;水中月,朦朦胧胧。总之,这个词给我们的感觉是奇幻、渺茫。“镜花水月”是佛家的一个比喻,根据考证,唐代的裴休在《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方袍大达法师元秘塔碑铭》(并序)中说:“峥嵘栋梁,一旦而摧。水月镜像,无心去来。徒令后学,瞻仰徘徊。”①唐代梁肃《三如来画像赞》(并序) 中说:“出入十界,随所利见,如水月镜像,是其应也。”②“镜花水月”一般指虚幻的景象。比如: “三弟,我和你镜花水月闲消遣,何必名贤胜地逢,放眼须知皆美景,随身明月与清风。”③ “小弟虽侥幸得此消息,然镜花水月,尚属虚景,未卜何如?”④后来“镜花水月”也指空灵的诗境。比如: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卷一)中说: “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
   水中的月亮是月亮在水中的投影,是虚幻的,镜中的花朵也不是真的花朵,不能较真。“镜花水月”经常被用来表达人生或人世,讲人生如“镜中花,水中月”空幻不实,所以要看破红尘,超脱人世。裴休说大达法师“峥嵘栋梁,一旦而摧。水月镜像,无心去来。”也正是说他修成正果,超越了红尘,摆脱了凡俗。
  《周易·系辞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呼?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明代的谢榛用“镜花水月”来比喻解读诗歌也就是以超脱了的禅思去理解诗意的“象外之象”。
  “镜花水月”一词源自于佛教,佛教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来世观念,所以用“镜花水月”来比喻现世就觉得十分的妥帖了,因为人生在世的这种虚幻不实,所以要看破世俗,追求超脱人事。
  中国本土的道教则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认为宇宙的生成源于“道”,而这种“道”是以虚无为宇宙万物的本原,要求人要“清净无为”,道教是用这种观念来看待人生,所以也是“镜花水月”了。
  《镜花缘》中由“镜花”二字我们可以很容易的联想到“镜花水月”这个词,作者也在小说中多次提到。我们来看,小说的第一回,作者写道:
  百花仙子道:“仙姑所见固是,小仙看来,既使所载竟是巾帼,设或无缘,不能一见,岂非‘镜花水月’,终虚所望么?百草仙子道:“这派景象,我们今日既得预睹,岂是无缘。大约日后总有一位蛆姐恭逢其盛。此时渺渺茫茫,谈也无用,我们且去赴会,何必只管猜这哑谜。”
  这里就点出这种“镜花水月”的终虚所望,渺渺茫茫。小说在第四十七回合四十八回写道:
  若花道:“阿妹:你看那边峭壁上镌著‘镜花冢’三个大字,原来此墓所葬却是‘镜花’,不知是何形象?可惜刚才未曾问问樵夫。”
  二人随即对空叩拜。走进亭内,只见当中设一碧玉座,座旁安两条石柱,柱上也有一副对联: 红颜莫道人间少,薄命谁言座上无? 正面也有一匾,写的是“镜花水月”。
  这是小说的主人公唐小山去海外寻父来到小蓬莱所见到的一系列景物,这些名字都是暗中点题的关目。再看小说结尾第一百回写道:
  嗟乎!小说家言,何关轻重!消磨了三十多年层层心血,算不得大千世界小小文章。自家做来做去,原觉得口吻生花;他人看了又看,也必定拈花微笑:是亦缘也。正是:镜光能照真才子,花样全翻旧稗官。
  小说结尾“镜光”扣着“镜”字,“口吻生花”、 “拈花微笑”、“花样”扣着“花”字。说明了这部小说中的故事全都是“镜花水月”不能泥其迹。这些“镜花水月”是一个符号。镜花水月般的奇幻渺茫这样一个能指背后其实暗藏着作者的所指。
   二、什么是符号
   皮尔斯认为:符号是“某种对某人来说在某一方面或以某种能力代表某一事物的东西”,它是“确定另一事物去特指一个它所特指的对象的任何事物”⑤皮尔斯举出三种符号;“图像”“标志”“象征”。其中象征就是符号和它所指称对象有一种习惯的联想的“规则”。如在交通口的“红灯”停、“绿灯”行,文艺创作中以约定俗成的花儿象征姑娘,圆月代表圆满等等。⑥在《镜花缘》中“镜花水月”是一个符号。作者虚构了一系列的飘渺奇幻的故事情节,把这种奇幻飘渺的故事情节用“镜花水月”这个符号去指称,而这些故事情节又不时的去象征这样“镜花水月”这个符号所能指的内涵,作者把他的思想感情转化为这样一种媒介、一种符号、一种构型。而这种“镜花水月”符号的创造,恰恰就依靠着小说中虚构的这些故事情节的凝聚、浓缩、夸张,凭借着故事情节中所象征隐喻出的具体的内涵这样一个具体化的过程来实现的。
  《镜花缘》第八回到第五十四回,写唐敖的两次海外之行,写唐敖被点化入道,这些是为了引出唐小山的海外小蓬莱之行,唐敖是由凡人入仙,而唐小山是由凡返归到仙。唐小山的小蓬莱之行这样一个“镜花水月”奇幻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象征,象征着唐小山向百花仙子的返本归真,这是整部小说中的一个情节,也是作者设置的“镜花水月”这个符号象征所统摄下的一个部分。
  唐小山小蓬莱寻父的一路上,不断的得到点化,其实这些点化都是和她有宿缘的那些仙家在不断的去唤醒她对宿缘的记忆、去顿悟自己本来的面目。在小说第四十五回和第四十六回,写道唐小山来到了田木岛,亥木山,遇到了果核妖,“田、木”即为“果”字,“亥、木”又为“核”,小说中的地名、人名大都是在隐喻象征,比如说:“聚首山”、“回首洞”、“泣红亭”、“薄命岩”、“还原洞”都是在隐喻象征唐小山返回本真这一主旨。在田木岛,亥木山上,唐小山误吃了妖精的“酒母”,然后醉倒,被果核妖捉拿,要把她酿成“倮儿酒”享用。这些果核妖分别为:“李核妖”、“桃核妖”、“枣核妖”和“橘核妖”,这四个妖怪不是等闲之辈。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