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竞争性的扩展:经济全球化潮流中的美国工会(2)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钱箭星 发表于:2012-04-19 13:45  点击:
【关健词】美国工会;经济全球化;反竞争性
在这个轮胎特保案中,美国轮胎和汽车的生产商与销售商基本上是众口一词地反对钢铁工会对中国轮胎加收关税的要求,原因就在于,美国的低端轮胎生产在过去的这些年里已经陆续转移到国外,而国内轮胎产业主要是为汽车

  在这个轮胎特保案中,美国轮胎和汽车的生产商与销售商基本上是众口一词地反对钢铁工会对中国轮胎加收关税的要求,原因就在于,美国的低端轮胎生产在过去的这些年里已经陆续转移到国外,而国内轮胎产业主要是为汽车制造商配套生产;中国出口美国的轮胎属于低端产品,并不对美国国内中高端轮胎市场构成威胁,即便对中国大幅度加征关税,低端轮胎的生产线也不可能重回美国。中国轮胎一个大约50美元~60美元,而美国国内企业生产的是200美元的高价轮胎。对中国轮胎实行特保,中国产的轮胎价格将上涨20%~30%,这只会增加美国消费者的负担,或者发生贸易转移——美国转从他国进口。中国轮胎原来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不过17%,还不到美国本土厂商的1/3。加上中国出口美国的轮胎有68%是由包括米其林、固特异在内的美资企业生产的,美国企业在中国已经获得了大量赢利和发展空间。同时中国轮胎厂商没有自己的销售网络,营销网络等产业链的六个环节都在美国公司手中[7](P7)。当然这些与美国工会没有什么关系,得利的是美国跨国公司。
  美国钢铁工业协会将轮胎产业工人失业归咎于中国出口,而特保是否就保住了美国的就业呢?后来的事实说明,特保的实施只是减少了来自中国的进口,中国轮胎原来在美国的市场份额迅速被东盟、韩国、加拿大和日本抢占,美国的就业情况并未因此而得以改善。2010年8月25日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USCBC)说,美国对华轮胎特保措施实施近一年来,并没有使美国轮胎进口总量下降,2010年上半年,美国低价轮胎进口量比去年同期增加21%,进口额增加30%,而从中国进口的轮胎所占份额则从2009年8月最高峰的45%降至2010年6月的24%。特保措施实施后也没有帮助轮胎制造行业增加就业,相反却加重了美国消费者的负担。美国市场轮胎价格总体上涨10%到20%,除了能源和原料价格上涨之外,特保也是导致价格上涨的一个因素。报告援引美国劳工部数据说,2010年头5个月美国轮胎制造业的就业岗位同比减少10%,表明特保措施并未起到挽救该行业就业岗位的作用[8]。2011年9月20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商务部例行发布会上说,“数据显示,2010年美国从全球进口的轮胎数量比2009年增长20.2%,今年上半年进口量继续攀升,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而与此同时,美国从中国进口的轮胎数量,2010年比2009年下降了23.6%,今年上半年进口量继续下降了6%,这就说明,美国进口的轮胎数量并没有减少,只是减少了从中国的进口。”他还指出,美国对华采取的“特保案”,实际上是为了转嫁国内的政治压力所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这个做法导致了扭曲贸易的后果,是损人不利己的后果[9]。美国对华特保案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发生的,一般来说,在经济危机时期贸易保护主义就会盛行。特保的提起是美国工会在全球化竞争中的反应,而奥巴马的决定既是对美国工会在选举时的支持的回报,也是为了争取工会继续的支持(包括政治捐款)。
  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导致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产业的地理分布都发生了变动。美国资本转移到中国投资,放弃了在美国本土的低端生产线,导致原生产线工人的失业,这都是事实。研究也表明,来自低工资国家的竞争会导致劳动力需求结构发生不利于发达国家低技能劳动力的变化。然而,国际贸易增长很可能只能解释很小一部分的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化[10](P524)。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的国际转移有其经济合理性,由此造成的失业不能归咎于发展中国家的低工资,因为一个国家的工资水平是由该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供给等因素决定的,一般不是为了刻意吸引外资而有意地压低工资。即便是有意为之,那也不可能长期实行。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的劳动力市场最具灵活性,这种灵活性既包含允许技能熟练的员工转向报酬较高的岗位,也允许企业根据变化的经济前景及时地调整其雇佣规模。事实也证明,凡是劳动收入所得税较低、企业更新人力资源成本较低的发达国家,其失业率也较低,而且创造的新就业机会也较多。美国就业的上升最终还得依靠其经济基本面的复苏。至于如何让低技术劳动者也能享受全球化的好处,可以通过再教育和培训使他们提高能力以适应变化,也可以通过收入再分配政策让他们得到那些从全球化中获得好处的人的帮助或补偿。只是现实中的补偿总是没有兑现,由此导致美国工会对这样的诺言不再买账了[4](P72)。美国近年的失业问题更大程度上与经济危机有关,中国只是成了美国工会发泄怒气和怨气的替罪羊。
  三、美国工会反竞争特性的形成与发展
  美国工会认定中国的出口商品导致美国劳动者失业,他们有足够的能量影响奥巴马的最终决定。看来美国工会的能量不可小觑,甚至可以说,它已经成为影响中美贸易的一个重要变量。过去我们对此没有足够重视。在这起特保案中,提起特保诉讼的是美国钢铁工人协会(USW),该组织通过一次次兼并,已经成为北美地区规模最大的产业工会组织。USW国际主席利奥·杰拉德在轮胎特保案裁决后呼吁美国应该重新设计贸易政策,在未来发起更多的抵制“中国制造”的行动,以保护本国工人的利益。他说:“我们需要美国工人利益和跨国公司利益兼顾的贸易政策。”[11]美国工会要求贸易保护并非只是这一次,他们曾经以中国人权状况和工人权利没有改善为理由反对给予中国永久性最惠国待遇;在克林顿政府时期,工会试图阻止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的通过,他们认为此协定出口最多的是就业而不是产品,它将损害美国工人的利益;2008年总统竞选期间,美国钢铁工人协会又要求总统候选人作出如何解决针对中国及其他国家不公平贸易政策问题的计划。从2009年轮胎特保案可以看出,美国工会俨然已经成为影响美国国际贸易政策的重要因素,它的这种地位是在工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而美国社会又赋予了它不同于欧洲工会的特征。
  美国工会和工人运动经历了由被压制到被公平地关注再到成为有影响力的集团的过程。19世纪美国工会运动处于被压制状态,当时协调美国劳资关系的不成文法实质上是对工会运动的压制,该法认为凡具有限制贸易或造成垄断的协议和契约都是非法的,而工会就起着限制贸易的作用。1890年的《谢尔曼法》甚至将对工商业垄断的限制运用到工会。直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才形成了真正的劳资关系法,开始倾向于肯定工会的地位,用劳资关系调节代替以往的单向排斥工会。1935年的《全国劳动关系法》对工会和集体谈判加以保护,政府对雇主的高压政策实行限制。该法是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即大多数工人愿意加入工会,工会和会员的利益是一致的;在劳资关系中,工会是弱者,因此要限制雇主的权力。但是资方一直在谋求制订限制工会的法律,1947年的劳资关系法终于体现了雇主的要求,即指出工会在集体谈判中不一定是弱者,有时雇主是弱者;工会也存在不公平的做法,如强迫雇员参加集体谈判、对非工会雇员的歧视、收取过多的会费、强迫雇主对未实施的劳务提供报酬等。该法还指出某些罢工行为有损公共利益,政府对此应有特殊的处理办法。应当说,这些对工会及其行为的看法是符合实际的。今天的美国工会已然成为“最活跃、最有效的政治利益集团。”[12](P35)美国工会的政治目标是矛盾的,“在经济领域,工会减少了薪酬不平等,提高了工业民主,有时也会提高生产率;而在政治领域,工会是我们社会中最弱势、最脆弱群体的重要代言人,对工会成员更是如此。”[13](P2)然而,有时它却像是帮会组织,摆出一副“垄断的面孔”(the monopoly face),“绝大多数工会具有垄断的力量,以争取比竞争状态下更高的工资。”[13](P3)这样做的结果对劳动者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正面的影响如非工会会员也可能沾了工会的光,特别是在大型非工会企业工作的工人[13](P144)。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