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 子
2011年9月5日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发布关于中美轮胎贸易争端案的裁决结果,判定美国对中国输美轮胎征收惩罚性关税符合世贸规则。这个案子起于2009年4月,当时在美国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钢铁工人协会(USW)①以中国对美轮胎出口扰乱美国市场为由,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提出申请,对中国产乘用车轮胎发起特殊保障调查②。该协会在诉状中声称,从中国大量进口轮胎损害了当地轮胎工业的利益,造成美国工人大批失业,要求美国政府将中国轮胎的进口数量降到2005年的水平,即比2008年的进口数量减少一半,降到2100万个。9月11日奥巴马决定9月26日起对中国进口的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征收三年惩罚性关税,第一年为35%,第二年为30%,第三年为25%。中国在9月13日就美国特保措施一事正式启动了WTO争端解决程序。虽然在布什总统时期,美国也曾经6次提起对中国的特保起诉,但最终都被总统否决。因此,奥巴马的这项决定成为美国对华特保第一案,也是美国对华特保案第一次进入WTO争端解决机制。2010年12月13日,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专家组裁定美国对华轮胎的特保措施没有违反世贸组织的规则。
与美国工会相反,代表全美50个州的6000多家小企业的美国轮胎产业协会以及由美国6家轮胎进口商组成的美国轮胎自由贸易联盟反对实施特保,紧接着代表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三大汽车巨头利益的美国汽车贸易政策理事会,代表美国规模最大的零售商、产品制造商和服务供应商利益的美国零售业领导者协会也公开表示反对。
此案由美国工会挑起,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由此,人们会对美国工会的性质以及劳动阶级的国际主义产生疑问,这需要我国学术界加强对发达国家工会组织的研究。在这方面,美国学者的先行研究具有参考意义。他们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上,工会是一股最重要的反竞争的力量[1]。这种反竞争性在美国历史上曾经表现为很强的排斥性,即对非工会劳动者、有色人种和少数族裔的排斥。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情境中,美国工会的反竞争性又扩展到了国际贸易领域。
二、对美国工会行为的分析
美国工会为什么对中国的出口商品反应如此强烈,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对美国国内产业提出了挑战。对美国工会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他们认定的全球化对就业的冲击。
全球化对一个国家的影响可以从宏观和具体的某一方面(如就业)来看。在宏观方面,一般认为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因为全球化虽然加剧了竞争,但是发达国家是强者,强者在竞争中更有优势,更何况全球化还提供了机会。对此,美国政府也承认“即使像美国这样一个活动范围很大的经济体,也能从全球经济的国际专业化的分工和生产中获得利益,因为它允许美国人在全世界范围内去挑选最有价值的设想和最先进最节约的商品,这种商品不仅包括消费品,而且也包括资本品和中间投入品。这将会使我们的最终产品更加富有国际竞争力。”[2](P118)全球化将迫使本国企业不断创新并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这就是全球化的竞争效率。因此,各国纷纷加入全球化潮流。
然而,全球化对于发达国家就业的影响可能更复杂些。可以肯定地说,全球化一方面减少了发达国家一部分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就业。就一个具体的企业来说,它的存在与否确实影响原企业劳动者的就业机会。而全球化影响就业的机制主要是通过资本新的产业分布来完成的,“经济活动分布的变化必然导致就业和失业状况的变化、劳动力报酬的变化(即工资水平和分布的改变)以及资本和劳动力占GDP比重的变化。”[3](P37)一方面,资本特别是跨国公司将一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国外,在世界范围分布它的生产基地,以利用外国的比较优势,这种垂直专业化过程也是去本地化的过程,它将就业机会转移到了国外,同时将发达国家国内的劳资矛盾国际化。无怪乎连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都认为,中国从全球化中得到的很可能就是美国失去的[4](P7)。但从另一方面看,在这种国际分工的基础上,跨国公司进行大量的公司内贸易,这些贸易很多同时又属于国际贸易。这种发展模式既有利于跨国公司的利益,也会带动母国经济的发展。自19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市场规模扩大,带动了母国就业增加。换言之,跨国公司的母国同它的海外机构所在国(东道国)的就业增长可以是同向的,并非此消彼长。常见的是跨国公司的生产性岗位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需要较高技能的岗位较多地保留在母国。
除了劳动力跨国流动的影响之外,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就业和低技能劳动者工资的不利影响有几条途径,一条途径是发达国家资本的向外转移。自1980年代以来,随着福特主义生产方式的式微,发达国家都面临资本过剩的问题,在劳动力价格差异和国际竞争力的压力下,跨国公司纷纷将低技术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委托代工企业生产,自己则将重心放在产品技术研发与品牌创立与市场营销上,形成一个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商品生产链,新的国际分工(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与产业转移使得发达国家大量传统产业工人面临失业的风险,部分发展中国家开始担负起主要的工业品生产,这种动向自然会引起发达国家工会的关注[5](P124-126)。特别是随着传统产业的转移,一部分劳动者很难进入新兴产业而陷入结构性失业。此外,他们还担心大量贫穷的移民站在他们公司的门口,愿意以较低的工资工作[6](P24)。那样的话,即便找到工作,他们中的很多人的工资永远也回不到原来的水平了。
另一条途径是国际贸易,国际贸易使更多人受益,使他们可以购买最便宜的消费品和更适用的技术和设备。虽然各国可以从中受益,但是国际贸易会减少发达国家某些产业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对进口竞争压力大的部门的低技能劳动者,他们等于是与发展中国家劳动者直接竞争,其工资也面临着向下打压的压力。事实表明,除了科技进步的影响,贸易确实给美国工资施加了巨大的下行压力,对低收入工人的影响尤其大。在1983年至2002年之间,贸易使得美国制鞋工人的工资平均降低了11%,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纺织和制衣行业[4](P70)。当然,进口能否降低低技能劳动者的工资,取决于商品的相对价格和生产这些商品的投入要素价格之间的关系。
还有一条途径是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压力促使企业使用新技术,这样就可能要解雇部分低端劳动者,以高端劳动力取而代之,只是两者数量的增减可能是不对称的,即失去工作的低端劳动者要多于找到新工作的高端劳动者。上世纪80年代美国制造业中大约70%的就业变动是同一产业中的高技能工人替代了低技能工人。“这说明工作岗位变动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而并不是进口所带来的竞争。因为后者只能够导致某些受影响行业的就业下降,而不大会引起整个就业格局发生大的变动。”[2](P138)技术变革会影响全社会的就业结构,从长期来看,技术变革并不会增加失业;但是,就短期而言,技术变革会减少低技能劳动者的就业和工资。只是在个人的眼中,一般只看到眼前利益的得失。 从国家整体来看,美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但是对于具体的每一个产业和每一个美国人来说,他们从中获益的程度不同。全球化和新技术的好处并非平均分配,而且人们感受更深的可能不是好处而是所受到的冲击。由于流动性的差异,资本获得了更多的好处。虽然资本也遇到了竞争压力,但是它可以比较自由地流动,寻找有利的投资场所。当资本不堪竞争压力而倒闭或外移时,劳动者就面临失业的风险,这对低技术劳动者的就业冲击更甚。更让劳动者气愤的是,跨国公司还会以留在本国为筹码压低工资和劳工标准,尽管这受到法律的制约。经济增长无论是源于全球化、技术、制度或者管理的变化,都势必会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到劳动者,而且未必都是正面的影响。全球化意味着更充分的竞争,它的威胁较多地落到了低技能劳动者的头上。“如果你没有技术,也没受什么教育,流动性也不高,自由贸易就会一辈子与你过不去。”[4](P48)应当看到,全球化促使发达国家内部的收入进行了重新分配,它使得弱者更弱、强者更强。合理的对策应当是,改善社会安全网,实施国内政策让全球化的得利者补偿受损者的利益,这才是公平与可接受的全球化,也是反全球化运动的真正目的。美国工会的特保诉求正反映了美国缺少必要的国内和国际策略来应对全球化的冲击,随之而来的风险是,贸易的社会成本远高于它狭隘的经济效益,对全球化的反抗会愈演愈烈[4](P72)。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