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搭建两个平台 首先,要搭建校园文化平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教育力量,是高校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有效载体。学校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橱窗、电视以及网络的舆论导向作用和宣传教育功能
2.搭建两个平台
首先,要搭建校园文化平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教育力量,是高校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有效载体。学校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橱窗、电视以及网络的舆论导向作用和宣传教育功能,开辟艰苦奋斗教育专栏,营造人人讲艰苦奋斗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艰苦奋斗教育;要积极创造条件,举办融时代性、学术性、思想性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于一体的系列讲座、专题报告会,提高艰苦奋斗教育的水平;要开展创建文明班级、文明楼栋、文明宿舍、文明个人等评优评先活动,帮助大学生形成勤俭文明的生活习惯、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良好的个人品质;充分弘扬大学生中艰苦奋斗者的典型事例,积极引导生活困难学生和生活富裕学生之间的交流。
其次,要搭建社会实践平台。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仅靠理论引导是不够的,参加社会实践是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高校应责无旁贷地搭建好大学生社会实践这个平台,发挥社会实践的强化作用。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内劳动实践,比如现在高校开设的劳动实践课,每个学期每位学生必须参加劳动一周,通过劳动使之受到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和锻炼;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本校大学生的特点,组织学生到贫困地区进行社会调查、“三下乡”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让大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了解国情、社情、民情,体察群众疾苦,向工农学习,向实践学习,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在实践中锤炼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健康创业精神;还可以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开展鲜明特色的艰苦奋斗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3.形成三种合力
高校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需要家庭、社会的配合协调,更需要大学生发挥主体性作用,依靠其个人习惯的自觉养成。因此,要使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取得较好效果,需要努力形成“家庭、社会和个人”的三种教育合力。首先,要重视家庭的教育作用。家庭是形成和发展良好社会风气和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阵地。家长作为青年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行为处事以及一个家庭的文化背景都是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要端正教育理念和改进教育方法。一方面,家长要以身作则,在工作、学习和生活各方面艰苦奋斗,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出差乘机不坐头等舱,他曾明确表态不会给子女太多资产,并且支持提高遗产税率。”[9]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爱,应是一种负责任的爱,要走出“一切为了孩子”、“只求孩子成绩好”等“爱”的误区,要约束孩子过分的物质要求,不能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无论其合理与否,总是有求必应。要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放手让孩子亲自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
其次,要重视社会教育的作用。社会是个大熔炉、大染缸,学校和家庭十几年的正面教育影响,有时候抵不住社会一时一事的负面影响;社会也是一个大课堂、大舞台,有着学校和家庭无法提供的丰富教育资源和广阔实践天地。大学生的成长需要社会的呵护,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需要社会教育的合力。因此,要将艰苦奋斗教育纳入社会教育,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艰苦奋斗精神。党和政府应树立清正廉洁、高效节约的形象,要明确科学的政绩观和考核机制,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要注重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利用好社区宣传阵地,抵制铺张浪费、骄奢淫逸等不良现象,营造知荣明耻、崇尚艰苦奋斗精神的浓郁社区氛围;要通过大众传媒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大力宣传弘扬主旋律的优秀作品,大力宣传艰苦奋斗的典型事迹;要开辟网上艰苦奋斗教育的专栏,营造健康的社会大环境。
再次,要重视个人的内修作用。大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加强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需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新形势下,大学生要培养和发挥独立的主体意识,自主地接受正确、健康的信息,自主安排好学习和生活,自觉养成政治理论学习的习惯、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主动在艰苦的环境和丰富的活动中锻炼自己,要与时俱进地理解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志存高远、励精图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 胡锦涛.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N].人民日报,2003-01-03(1).
[7] 吕连福.论在当代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艰苦奋斗精神[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
[8] 夏中义,丁东.大学人文[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 米如群.关于艰苦奋斗精神的文化释读[J].学海,2006,(6).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