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奋斗是一种坚忍不拔、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实现理想或目标的道路上,充满着各种矛盾和困难,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前进的路上,要不畏艰难困苦,锐意进取,坚忍不拔,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
艰苦奋斗是一种坚忍不拔、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实现理想或目标的道路上,充满着各种矛盾和困难,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前进的路上,要不畏艰难困苦,锐意进取,坚忍不拔,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为了人民的利益甘于奉献的思想品德。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需要付出繁重的体力劳动才能获得量多、质优的产品;在当今高科技时代,则需要付出大量的脑力劳动才能取得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因此,艰苦奋斗精神为我们大学生将来从事工作和科研提供了一个重要维度:不仅要求不怕困难、敢于和善于战胜困难,还要辩证、客观地对待矛盾和困难,即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坚忍不拔、求真务实地开展工作。
艰苦奋斗是一种昂扬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艰苦奋斗精神的动力来源于远大的理想和憧憬,来自于克服理想和现实之间差距的坚定决心和信念。它是对人内在的一种要求,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途中更需要大学生弘扬革命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热情,那么一种拼搏精神。要在物欲横流的现象面前,把个人对权力的追求、对金钱的追求等种种带有潜在危险性的欲望克制到最低的限度,同时努力使真善美的东西得到更大的发展。青年大学生具备了艰苦奋斗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就能正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发愤图强,勇攀高峰,因此也必定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人,必会使其人生道路越走越宽,使宝贵而短暂的一生闪光充实。
二、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是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首先,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是我国基本国情的内在要求。我国是一个有着13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全国尚有一部分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城镇也有不少企业职工和居民的生活依然存在困难,实际需要帮助和扶持的对象接近1亿人。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也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仍然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国内繁重艰巨的改革和建设任务,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陶醉于已有的成绩而稍有懈怠。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深刻分析了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明确指出了必须长时期保持艰苦奋斗的要求。因此,当前部分大学生要改变认为物质水平提高、日子普遍好过,就不必要再提倡艰苦奋斗的观念,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基本国情,深刻理解保持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次,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保证。大学生是民族与国家的希望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离不开青年一代的奋斗拼搏和无私奉献。所以,青年一代能不能成为党和人民期望的合格的事业接班人,能不能坚持和发扬老一代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将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途和命运。当前大学生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导致少数人滋长了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生活上追求高标准,导致学习上的低标准,以致丧失了艰苦奋斗精神。他们想不到人类历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历史,不了解我们过去靠“小米加****”推翻“三座大山”,不了解我们现在靠艰苦奋斗精神开辟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更不了解即使到共产主义社会仍然需要艰苦奋斗精神推动事业发展。因此,加强对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事关国家兴衰,至关重要。
再次,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明辨荣辱是非,摆脱精神“贫困”的迫切需要。当代大学生从总体上看,思想状态、道德水准、价值取向、精神面貌是积极健康的。但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父母对子女的过于宠爱,社会攀比之风盛行,整个社会群体包括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取向都日趋复杂,大学校园受社会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日益严重,不少大学生在消费方面变得赶时髦、重派头、讲排场,消费内容除了正常的饮食、生活用品外,更多地用于应酬和玩乐活动,体现“超前消费”、“盲目攀比”等特点,存在“无边消费主义”[8](P33)的倾向。何况大学生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家庭环境不好的,这部分学生面对生活的巨大落差,如果不能很好地树立艰苦奋斗精神,崇尚“享乐”的思想状态与物质贫乏的现实矛盾会使其为此引发心理失衡现象,诸如自尊心极强,过度敏感,极度羡慕甚至嫉妒身边同学的消费水平,不愿意与同学交往,为了“面子”经常可以隐瞒家庭经济状况,更严重的是有的大学生还因此产生对父母的怨恨,甚至指责父母的无能。在这种“把贫困看成无能,当作耻辱;把享乐看成目标,当作光荣”的错误观念的误导下,要么孤僻自闭,要么破罐子破摔,得过且过。面对当前部分大学生精神“贫困”的被动局面,高校要大力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引导大学生走出精神“贫困”是其走向成长成才的关键和迫切需要。
三、当前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新举措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主要人才资源,是祖国未来建设的接班人,他们的精神状态、行为品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应当把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作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采取“明确一个主渠道、搭建两个平台、形成三种合力”的新举措。
1.明确一个主渠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明确为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应有计划地在相关课程中突出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问题,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揭示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突出艰苦奋斗精神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伟大作用,采用青年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把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当中。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