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些话是说,最高的品德就像水那样,水有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利。居住要[像水那样]甘心于卑下之处,存心要深沉,不要浮躁,交友要有仁爱之心,说话一定要讲信用,为政要善于治理政务,办事要能够多才多艺,行为要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有德之人不与人争,他也才不会犯错误。试看,按照老子关于有德之人的种种条件,即使在当今之世,也堪称是上等的“好人”了。
二十二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这些话是说,不是只看见自己,所以就看得明白;不自以为是,所以就功过分明;不自我吹嘘,所以有功;不自高自大,所以能当上首领。正因为不与天下人争,所以天下也就没有人能与他争。古人所谓‘委曲才能保全’难道只是一句空话吗?!
这里老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不是处处只看见自己的人,不是自以为是的人,不是自我夸耀的人,不是自高自大的人,不是好与人争的人。他认为,一个人能够委屈自己也才能保全自己。这些话直至今日对于我们都是有教育意义的。
二十七章:“……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这些话是说,圣人总是善于挽救人,所以,世上就再没有了无用之人。所以善人可以教导不善人,而不善人也可以成为善人的鉴戒。这里老子认为,有道德的人不仅应该教育品德低下的人,而且也应该从品德低下的人身上得到鉴戒,应该说这种看法是比较全面的。但他认为,圣人善于挽救人,所以世界上就再也不会有无用之人,这种说法就有点绝对化。在阶级社会,不管是多么高明的教育家,都不可能完全消灭无用之人乃至“坏人”的。
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
能胜,其无以易之。”这话是说,天下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的,而善于攻击坚强的力量却不能战胜它,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它。
老子在为人之道中强调为人要柔弱,要甘居人后,要不争,要委曲求全,反映了当时居于社会下层的农民的与人不争、但求苟活的思想。遵照这种思想,可以暂时地缓和阶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思想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敌对的阶级矛盾不可调和,被压迫、被剥削者“委曲”终究不能求全,因此,总有一天被压迫者会奋起抗争,以“刚”、“直”来求得保全的。
老子为人之道的精彩之处,仍在于处处显示辩证思想矛盾两方面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这一点在我们上文的有关引证中已很清楚,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三、《道德经》中一系列的辩证命题
《道德经》中除了“道”和“德”两个主要的辩证概念之外,还有一系列由辩证概念所构成的辩证命题。下面试择其要者加以列举(限于篇幅,对这些辩证命题,除了简单的白话译文和指出其辩证的性质外不再多加解释):
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委曲则能保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则能充盈,陈旧则能新奇,学得少些反倒能收益更多,学得多了反倒受到迷惑。)这些都是有关矛盾两方面的转化的辩证命题。
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要想收敛它,要暂且扩张它;要想削弱它,要暂且加强它;要想废除它,要暂且兴起它;要想夺取它,要暂且赠与它。)这些是矛盾两方面的转化关系的辩证命题。
三十九章:“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贵[统治者]以贱[老百姓]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这是有关矛盾两方面的统一性的辩证命题。
四十二章:“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事物有时贬低它,它却因此被抬高了;有时抬高它,它却因此被贬低了。)这是有关矛盾两方面的相互转化的辩证命题。
四十四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吝啬过分反而会有更大的花费,多多收藏反而会有更多的流失。)这也是矛盾两方面相互转化的辩证命题。
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真正有成就的好像有点儿欠缺,最充实的好像有点儿空虚,最直的好像有点儿枉屈,最灵巧的好像有点儿笨拙,大辩家好像有点儿嘴笨。)这也是有关矛盾两方面的统一性的辩证命题。
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啊,幸福就靠在它旁边;福呵,祸就藏在它里边。)这是有关对立面相互转化的辩证命题。
六十三章:“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解决困难问题,要先从容易处下手;要办成大事,须从细小事开始。)这也是矛盾两方面的转化的辩证命题。
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第一堆泥土筑起的;千里之行,是从行走的第一步开始的。)这也是有关矛盾两方面相互转化的辩证命题。
由上可知,《道德经》中的辩证命题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断定事物矛盾两方面的统一性,另一则是断定事物矛盾两方面的相互转化。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辩证法,首先也在于认识事物矛盾两方面的统一性和相互转化(普通思维与辩证思维的最根本的差别,首先在于普通思维只认识事物不同方面的根本差别)。《道德经》中所呈现出的辩证命题种类的情况,恰好也证明了老子的时代,人们的辩证思维还只是处于萌芽时期。
四、《道德经》中的辩证推理
《道德经》中存在着一系列的辩证命题,由一定的辩证命题就又可以构成一定的辩证推理。限于篇幅,我们仅择其要者简述如下:
一、类比推理
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江海之所以能成为众小河流之王,就在于它善于处在众小河流的下游。所以,要成为众百姓的统治者,在言谈上要居于百姓之下[对百姓表示谦恭];要成为百姓的领导,就要置身于百姓之后。)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