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晚年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再思考(3)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谢海军 发表于:2010-12-19 18:23  点击:
【关健词】十四大;南方谈话;邓小平;发展模式
三、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新认识显示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中两个维度的辩证认识和准确把握 邓小平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和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机的统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现代化的唯一载体,它

  
  三、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新认识显示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中两个维度的辩证认识和准确把握
  
  邓小平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和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机的统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现代化的唯一载体,它为现代化实现提供了制度保证,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是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主线展开的,到1992年南方谈话,邓小平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主要是沿着两个维度展开,一个是生产力维度,一个是共同富裕的维度。社会主义本质解决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而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解决的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是围绕着社会主义本质内涵展开的。这两个维度并不是沿着平行的角度展开的,直到1992年南方谈话,在邓小平的心目中,关注社会主义本质的天平向经济发展和解放生产力倾斜,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是当时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1992年南方谈话之后,从已经公布的文献资料看,邓小平关注社会主义本质的天平开始向两极分化和共同富裕的问题倾斜,这是因为生产力发展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之后,社会公平的问题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关键因素。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注解从来不是从抽象的角度来观察问题的,而是把问题的提出置于问题产生的历史条件之下,这是他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独到之处,也是对他作为“实事求是派”的实证注解。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经济与避免两极分化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两个基本维度,解决这两个维度的历史条件在中国出现了历史方位时间差,即中国无法同时解决生产力的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问题。1978年之前,中国领导人曾追求过同时解决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的问题,最后导致经济速度的低下,致使原有的社会公平走向低级的平均主义和共同贫穷。能否促使经济增长和分配公平同时实现一直是现代化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经过大量的观察,经济增长和分配公平被认为是一对相互冲突的因素,最著名的是西蒙·库兹涅茨提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分配不均之间存在着u型曲线关系的论点。经济学家和现代化学者关于经济增长和分配公平应当孰先孰后存在着相反的观点,在现实中,大部分国家采取的是激励和强调经济高速增长是必要的,为的是使经济馅饼扩大到一定程度,从而可能实现某种范围的平等。把中国经济馅饼作大,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必须提出新的发展政策,解决中国社会分配过于平均的现状,邓小平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即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思想。这一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社会发展长期动力不足的问题,促使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由于市场经济存在着的市场主体天然分化,所以,他在提出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时,就预先设计了这个政策的底线,即不能出现两极分化。在邓小平生活的暮年,特别是1993之后,收入差别过大导致的两极分化的苗头已经出现,引起他的警觉,表明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两个维度的辩证认识和敏锐把握。
  
  四、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把握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面临的新挑战
  
  发展目标的孰先孰后在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中有不同的发展顺序。有的国家发展模式是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然后发展经济,例如前苏联;而有的则采取相反的发展顺序,如中国。即使采取经济优先发展的战略模式中也存在着差异,有的国家先从经济增长开始,有的从经济分配开始。解释一个国家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差异,“人们必须回到各个国家特有的国情上,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居民素质,当然还有历史经验”[3](P187)。经典现代化学者所论述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和居民素质及其历史经验就是对本国社会和国情的基本认识和判断。
  科学地判断中国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是邓小平观察中国社会,进而制定出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前提条件和依据。在总结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时,邓小平特别强调毛泽东时代最大的失误之一就是对中国国情判断超越了发展阶段。1987年中央有关负责人在《关于草拟十三大报告大纲的设想》中提出:“全篇拟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立论的根据,说明由此而来的经济建设的发展战略,由此而来的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任务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由此而来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任务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由此而来的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任务,由此而来的在理论和思想指导上避免‘左’右两种倾向和在新的实践中进行创造性理论探索的必要性。”邓小平批示:“这个设计好。”[1](P1173)十三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基本国情的重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石,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之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探索深化并没有停止。江泽民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据此,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上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胡锦涛进一步提出科学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不同发展阶段的新特征,中共十七大上,胡锦涛把我国进入2l世纪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概括为8个方面。并且提出“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6](P14)。
  从1978年启动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非均衡发展模式在彰显其绩效的同时,也使中国社会其他非经济因素的潜在风险逐步显现,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现代化发展不仅面临着邓小平当年预测的收入分配和共同富裕的问题,同时,其他经济社会矛盾也逐步显现出来,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滞后的矛盾,民主政治参与滞后、腐败治理和社会不公等问题都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我们必须根据社会发展中矛盾的变化,调整和完善现代化发展战略和模式,而邓小平1992年之后的谈话,对于矫正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向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小平年谱(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谈讨[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