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佩斯学派对历史哲学持有浓厚的学术兴趣,他们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历史哲学的著述,诸如《历史理论》①、《破碎的历史哲学》、《时间是断裂的:作为历史哲学家的莎士比亚》等。他们把对历史与时间的思考融入其具体的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理论之中。尽管他们各自的学术领域有所差异,但是都认同历史哲学实质上是一种宏大叙事。
宏大叙事是后现代哲学家思考现代知识学的重要范畴。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中指出,现代科学就是指依靠元话语使自身合法化的科学,元话语求助于精神辩证法、意义阐释学、理性主体等宏大叙事。在启蒙叙事中,知识英雄为了高尚的伦理政治目的而奋斗,即为了宇宙的安宁而奋斗,这是“用一个包含历史哲学的元叙事来使知识合法化”[1](P2)。利奥塔清楚地道出了宏大叙事与历史哲学的内在关联。布达佩斯学派,尤其是其中主要哲学家赫勒,对历史哲学的宏大叙事模式进行了深入的话语分析,从人类历史演进中挖掘历史哲学的普遍性特征。
赫勒在《历史理论》中第一次根据维科和柯林伍德的历史理论区分了人类从前现代到后现代时期历史意识发展的六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未反思的普泛性(unreflected generality),时间是无限回溯的,无限性被视为一种图像,没有被概念化,未来、现在、过去也没有区别,神话是这种历史意识的集中的对象化表现。第二个阶段是在特殊性中反映出来的普泛性意识(generality reflected in particularity),这是对历史变化的一种意识,主要以古希腊的文化为典型,神话不再是封闭的集体世界观的体系,而是成为日益变化的个体化的世界观得以表达的中介,古希腊的悲剧成为其主要对象化表现之一。第三个阶段是中世纪神学世界体现出来的未反思的普遍性意识(unreflected universality),特殊性被相对化,普泛性不再能于特殊性中反映出来,人类不能提出关于自己真正是什么的问题,因为神学提供了全部答案,人类的本质根据上帝的意愿被创造出来,这个上帝本身就是普遍性,这种意识就是同一性意识,不涉及经验问题。第四个阶段是在普泛性中反映特殊性的意识(particularity reflected in generality),历史不再是救赎的历史,人类的本质是世界建构的焦点,人一出生就是自由的并被赋予了理性,这实质上是西方现代社会初期的历史意识,在文艺复兴艺术家、康德等那儿得到诸多表现,艺术在现在的深度中旅行。第五个阶段是19世纪开始成为主导的世界历史(world-history)意识或者反思的普遍性(reflected universality)意识。第六个阶段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成为主流的反思的普泛性(reflected generality)意识,即后现代意识。
赫勒是在第五个阶段的意义上讨论历史哲学范式的,并揭示其普遍性的宏大叙事特征①。在1999年出版的《现代性理论》中,赫勒在梳理人类历史意识的阶段时,直接把反思的普遍性即普遍的历史等同于宏大叙事。在这个阶段,我们微小的私人事件根据世界历史的巨大范围进行估量,不再存在带有复数的历史,只有大写的历史,即普遍的意识。这是绝对的意识:“所有人类的历史在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普遍化的概念下被统一起来,未来不再是这种或那种文化的未来,而是人类的未来。它也不被认作对现存秩序的常年的呈现。不同的东西只有这样:拯救的世界,末日的世界或者永远完善的过程。在所有这些方面,存在着不断重复的救赎图像。”[2](P21)在赫勒看来,世界历史意识就如基督教那样构建世界,最后的问题是历史或者前历史的终结,或者是永恒完善的无限性。但是,这种世界历史意识是反思性的,并时刻注意现在的状况,因为现在确证着未来,正如市民社会的分析确证了世界-精神的自我发展,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确证了联合生产者的社会的重要意义,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确证了超人,对社会的批判确证了共同体的优越性。赫勒认为,反思的普遍性意识一方面包含了文化批判,另一方面包含了社会科学。这种历史意识从根本上说不是宗教也不是神话,而主要是历史哲学,它以自由作为价值观念。反思的普遍性与历史哲学是内在相关的,人的本质不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归属于世界普遍的历史进程进行评价,人类是普遍的。偶然的个人只有成为历史的主体或者完全顺从历史才能够成为所谓“人类”的普遍性,特殊性成为普遍性的载体,国家成为世界历史国家,阶级成为世界历史阶级,而艺术作为一种历史的产品,也是普遍性意识的产物。
赫勒从特性、普遍发展与普遍规律等方面揭示了历史哲学的宏大叙事特征。她归纳出了历史哲学话语的九个主要特征。第一,历史哲学的核心范畴是大写的历史(History),所有人类的历史都归属于这个大写的历史,是大写历史之树的分支,或者视为大写历史的同一本质的呈现。第二,大写的历史被理解为一种变化,这种变化具有普遍的趋势。这种普遍的趋势被设想为在大写历史的所有分支中的进步或者退化或者同一发展模式的重复。第三,就作为整体的大写历史而言,普遍的陈述被表达。甚至“在历史中没有普遍的规律”这种陈述也是关于大写历史的一种普遍的陈述。第四,因果关系的解说没有使我们进入对特殊的事件、结构或者特殊社会的理解,因为大写的历史本身就是被因果性关系的解说来解释的。所以像历史是个体决定的结果以及历史发展是纯粹偶然因素的结果这样的陈述正是大写历史的解说,这些陈述与大写的历史是世界精神的自我发展的陈述是一样的。第五,存在的起源等同于历史的起源,宇宙或者根本没有被主题化,或者作为历史的前历史。在赫勒看来,历史哲学是与韦伯所谓的“世界的祛魅”同时产生的,是与自然科学从哲学的解放同时进行的,是与把自然建构为一种纯粹的客体的趋向同时进行的。第六,历史哲学把现在理解为过去历史的产物,人的本质也被设想为大写历史的产物,人的存在的历史性成为历史哲学的人类学的焦点。第七,历史哲学同所有普遍的哲学一样,把应该(ought)与所是(is)对立起来,从所是中推出应该,应被理解为真和善、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体,理解为真理。哲学的理想始终是最高的价值,所是根据最高的价值的标准来衡量。所以赫勒认为:“在历史哲学中,最高的价值通向大写的历史或者历史性的未来或者过去。在这种情况下,真理与最高的价值都被时间化。”[2](P215)这就引出了历史哲学第八和第九个特征,即:历史真理在未来揭示自己,即使投向过去也是如此;现在被视为一种转折点,它体现了过去,也是未来的摇篮。赫勒对历史哲学九个特性的概括表明,历史哲学是普遍性的,最终归结为大写的历史,它通过因果关系、过去、现在、未来的辩证关系预示了一种普遍的发展趋势与最高的价值理想,这些话语模式正是利奥塔所谓的宏大叙事。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