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丧葬文化中的道德哲学研究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任辉,李波 发表于:2010-06-03 01:13  点击:
【关健词】鲁南;丧葬;世俗道德;宗教道德;理性道德
摘要]鲁南丧葬文化属于传统儒家大文化背景下的一个亚文化系统,其礼仪程序及其内容典型地反映了世俗道德 准则的不确定性、不可靠性和他律性以及道德情感的实用性、功利性特征。所以,鲁南丧葬文化所显示出来的基本伦 理特征是功用性、外在性和随机性。与之相较,宗教道德与理性道德虽则各自有不同特点,但也具备自律性、稳定性的 这样的共性,以及道德观念的严肃性、理智性和情感的真实性等共同性特征。虽然这两者之间的道德本质也有区别, 但是在丧葬形式上,节制与节俭则构成了他们的共性和一致性。其实质在于其道德信念的本真。

据山东省枣庄市的《峄县志•风俗》 (卷六)记载:

丧礼大小歙,附身衣衾皆取美好, 而尤以棺椁为兢兢。平日闻有松柏嘉 木可用者。不惜重赀购之。木漆工皆 求其技精者为之,虽费不訾,不惜也。 殡时延僧道齐诵鼓吹。幢盖以及彩匠 为假舆马、幡旗、楼阁必备。以故一丧 之费,动系数-t-金,亦俗敝使然也。然 期功之丧,尚织带素衣履,犹有先_-TE.-之 风焉。士人皆to,祠庙,间或有之,-Jr-岁 时致祭,亦多于墓、于寝。所荐诸物皆 以-Jr-节;而以纸钱为先,则近代之俗 也。

这段文字显示了两个方面的信息:一 是丧礼过度的奢华靡费;二是表明了其鲜 明的倾向性:这是“俗敝”。
先秦儒家和其他诸子百家一样的,对 处丧之法的主张是鲜明而毫不含糊的:丧 事从简。在《论语》里,孔子曾数次强调薄 葬的重要性,包括薄葬颜回。据杨树达先 生考证认为,不可厚葬颜回的原因在于那
样有“越礼”的嫌疑。
同是反对厚葬的墨子,其理由是数次 强调的“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 乱”【1]‘㈨,大力反对铺张浪费,力倡“节 俭”、“节用”、“节葬”,《墨子•节丧下》中 甚至还对儒家过度哀痛的“处丧之法”提
出了批评。 但是,有证据表明,在先秦之时就开始
了愈演愈烈的厚葬之风。比如墨子就因此
在《墨子•节葬-V》著文激烈反对“厚葬久 丧”:

此存乎王公大人有丧者,日棺椁 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 丘陇必巨;存乎匹夫贱人死者,殆竭家 室;[存]乎诸侯死者,虚车府,然后金 玉珠玑比乎身,纶组节约,车马藏乎 圹,又必多为屋幕。鼎鼓几梃壶滥,戈 剑羽旄齿革,挟而埋之,满意。若送 从,曰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t-。
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t-,寡者数人。
⋯⋯今王公大人之为葬埋,则异于此。 必大棺中棺,革阗三操,璧玉即具,戈
剑鼎鼓壶滥,文绣素练,大鞅万领,舆
马女乐皆具。曰必捶涂差通。垄虽凡山
陵。此为辍民之事,靡民之财,不可胜此段文字实际讲述了贵族丧礼的豪奢 甚至残忍程度。
墨子以为厚葬所用衣棺装束浪费过
巨,将耗竭财富,造成贫穷;久丧久哭必将 哀毁伤身,耽误iE常的工作与人口的增殖; 民贫而寡,健康又受损,则国家社会必衰 乱,所以极力加以反对。墨子因此制定丧 葬之法:

子墨予制为葬埋之法曰:棺三寸, 足以朽骨;衣三领,足以朽肉;掘地之 深,下无菹漏,气无发泄于上,垄足以 期其所,则止矣”。【1】(粥)

但是自先秦开始,中国古代丧葬礼法 依然愈演愈烈,社会风气崇尚尽其所有、不 遗余力地铺排复杂的“厚葬久丧”之“俗 敝”。从人死到安葬要经过许多繁琐形式, 在整个过程中极尽排场奢华、铺张浪费,且 相互攀比,如此尽其所能往往造成家产、物 资的巨大浪费。
-N先,按照一般的说法,图腾崇拜或祖 先崇拜是人们由于征服自然的能力有限而 产生的对大自然的敬畏心理;深层次的原 因,其实就是古代人们对自己生存能力的 不信任,只好借助于外力。从“就近原则”
角度来说,最可靠的当然是求助于先人的 辅佐或启示。后来,祖先崇拜也成了为治 世寻找有效途径的人们为自己的主张所寻 找到的最可信赖的依据、证据支持。
其次,礼仪中的奢华浪费,表面上是人
们为了显示社会声望、地位和势力,其实在 很大程度上更是根源于弗洛姆所说的“囤 积性”心理所致。同时,也含有自信心的缺 失和自卑心理的作祟。如果说还有第三种 原因的话,那就是生存目的和状态的单一
趋向。
再则,其道德形态具有两面性:即情感 性和非情感性。即如墨子所云“处丧之法 将柰何哉?日哭泣不秩声翁,续经垂涕,处 倚庐,寝苫枕幽,又相率强不食而为饥,薄 衣而为寒,使面目陷厣最,颜色黧黑耳目不 聪明,手足不劲强,不可用也。又日上士之 操丧也,必扶而能起,杖而能行,以此共三
•1 10•
年”【l“眦)。此段文字叙述了贵族“处丧”之 时的外在表现。如果说其中含有真实情感 的话,这种情感的根源仍然在于上述的“祖 先崇拜”情结;如果说属于非情感性,根源 则在于道德准则的外在性和他律性以及功 利性之内质。
古代汉民族的丧仪中,是含有一定的 宗教信仰要素,只是这种要素与宗教民族 的信仰有着本质的不同,它典型地体现为 众所周知的信仰的实用性。这样的功利性 信仰,其实属于信仰的本位缺失,和信仰的
终极性中断。这也和“世俗伦理”的外在
性与道德情感的浅表性、实用性有关。
无神论社会的道德原则就是世俗性 的,执行道德命令的标准和条件就是他律 性:你做我就做,你不做我也不做;你能做 一分,我就可以做十分。各人自扫门前雪, 各自利益孤立,彼J/t:x.-/-比、观望,这才诞生 了“人情如纸张张薄”的“蚂蚱效应”—— 如果蹦不了我,那么也跑不了你。正如老 子所言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按照休 谟的观点,人类的道德起点是情感,而如果 这种情感削弱或者功利化,那么Jt.乎所有 的行为都会失去道德依据:“如果任何人处 于冷酷的麻木不仁或狭隘的自私性而对人 类幸福或苦难的意象无动于衷,那么它必
定对恶行和德性的意象同等地漠不关心;
⋯⋯他所有的情感必定都是颠倒的和与人
类中所盛行的情感截然对立的”。【2](m77’
世俗道德所支撑起的必然是一个道德 无根的世俗社会,它直接决定了与之相对
应的这样的一个国家在历史上的政治清明 和社会稳定的时间和程度。可以这样说, 在中国古代以孔子为代表的的儒家伦理准
则,只是在一部分士大夫,也就是知识分子 中具备某种程度的有限作用,根本就无法 作为普遍性的社会根本规范通行于世,也 就是说,它不具普世性——尽管孔子伦理 学说在很大程度上,其正义性也是很值得 疑虑的。所以柏杨认为,在中国古代孔子 之“仁”,只有在教N-书里能找到。故此,
中国古代政治结构中才一直有“儒表法
里”之说。中国历史的皇权政统原则其本(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