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重大项目“河南经济通史”(07JJD79015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孙建国(1963—),男,河南兰考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河南大学经济史研究所研究人员,博士。
目前的经济史研究成果中较少有专门研究建国初期工厂内迁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中部地区承接沿海工厂内迁过程中各种问题的解决机制尚是一个空白领域。建国初期沿海工厂内迁过程中曾经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资金短缺、动力供应紧张、劳资关系处理困难、协作关系不畅等诸多方面。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关键在于依靠各级政府优惠政策的扶持。为此,中央政府和中部地区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工厂内迁,在政策待遇方面帮助其解决内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中部地区承接地对承接沿海工厂内迁积极应对表现在:在土地、厂房、资金、原料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在市场拓展方面,迁入地依靠国有商业渠道给予内迁工厂加工订货、采购定货、经销代销等方面的支持;由于建国初期企业经营困难使得长期形成的劳资双方矛盾更加激化,但在各方协调下得以最后解决;内迁工厂资产核算、债务纠纷问题的处理,也是在沿海与中部地区彼此协调下得以完成。沿海工厂的顺利内迁,有利地推动了建国初期中部地区的经济恢复与发展。
一、原材料的问题
沿海工厂内迁中部地区过程中,虽然有效解决了所需农林产品——诸如棉花、烟叶、木材、小麦等原材料供应问题,但又因为远离港口海岸而遭遇工业半成品原材料供应的困扰。内迁工厂迁离口岸城市造成新的原材料供应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由于对内迁的准备工作事先计划不周,因而存在原材料供应方面困难。有些工厂因基本建设,如动机、皮革、农药等厂因房屋基建、机器和水、电安装等准备工作未能如期完成,也有部分工厂因原材料供应发生困难,不能生产。如三电、日用化工、五金等厂原在上海时亦因原料不足,成为停工或半停工的瘫痪状态,迁来合肥以后,原料供应仍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如三电厂1957年生产需用主要原料锌皮、冷铁管皮、铜皮、克板和立板等皆供应不足;文具厂的盘元只能供应半个月;牙膏厂的甜性橘子油一点不能供应。由于原料供应困难,不能生产,非但造成资方和职工思想混乱,而且在人力和物力上也造成很大浪费。其次,内迁工厂原材料供应困难还表现在“迁来合肥生产,材料供应上是有困难的。据初步统计约140种原材料不能解决,其中五金一项就有56种。虽然合肥有专人在上海解决这个问题,但仍有部分不能解决,有的还是属于进口货,国内不能生产。”再次,工厂迁离沿海地区也会造成工具材料和原料问题的_出现。内迁工厂之一的中国火柴厂提出:“我们迫切需要拌地轴200尺,1寸与6分自来水管80根,此处五金公司说,厂已迁安徽,应由当地考虑。可是安徽没卖的,希望照顾协助解决,否则机器安装有问题,工房无自来水”;内迁工厂之一的东方墨水厂也存在类似问题:“迁厂后,原料全部须由上海(运)去,不能就地取材,上海有协作厂二、三十家,顾虑搬去后,不能投入生产。迁合肥后,印铁皮没有,马口铁也有问题,从上海运去,成本就要增加,现在上海每月可以盈余2DOO多元,迁厂需要投资三、四十万,但利润还不及此数。”
内迁工厂生产需要的农林产品的原材料供应问题,采取的措施主要是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就近解决。开封豫明火柴厂所需原材料为氯酸钾和杨木,在工厂努力和地方支持下,每日所需氯酸钾90公斤均向国内各地及苏、美各国采购,杨木主要来源于开封本地;卷烟制造厂所需原料,主要是河南许昌地区所产烟叶;平原省是重要的棉花产区,也有效地满足纱厂的原料需求。1949年棉花450万亩,1950年增加棉田400万亩,所产棉花除供给省内两个纱厂之外,大部分运往上海、天津等地。为了解决市场上棉花收购管理问题,平原省新乡市由私营纱厂和国营花纱布公司联合组成棉花联合采购处,统一收购棉花。由于平原省新乡市棉花市场自由买卖,该组织的成立使得收购价格,质量方面得到统一。针对内迁工厂需要的工业半成品原料问题,由于内地多不生产仍然需要赴沿海及国外采购。正如当时开封市工商局局长刘明远所说,“反正有些原料在上海时要向外采购,工厂内迁之后照样可以利用现有的国有商业渠道及私营商业向外订购。”通过国有商业利用其渠道优势替沿海工厂解决内迁之后遇到的经营困难,这是建国初期一项具有鲜明特色的措施,这也是值得肯定的经验。
二、资金短缺问题
由于在工厂内迁过程中迁出地没有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支持,导致内迁工厂普遍面临资金短缺的难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195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显示,对私营企业银行贷款采取的是一种消极维持的策略:“我们在贷款中表现的公私关系主要是偏向,是对私营工商业的困难,仅是消极维持。由于私营工商业的困难,特别是其本身弱点,如机器臃肿、成本高昂、劳资关系不协调,未采取有效的克服办法,因之贷款也就愈陷愈深。”可见,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对私营工商业的贷款存有明显的顾虑。1954年《上海工业改造与迁厂的初步方案(二稿)》也涉及资金问题。按照所提迁厂方案,初步估算第一方案需要资金7亿元,第二方案需要资金5亿多元,第三方案需要资金2.4—2.9亿元。根据人民银行摸底,合营私营工商业及社会游资可争取动用的资金仅为5500万元(另一方案为9800万)。这些资金如用于迁厂,工业改造的流动资金将更加不足。而国家主要集中资力搞重点建设,也完全不可能来补充迁厂资金的巨大缺额。因此,该方案提出了加强资金集中管理的建议:资金是迁厂方案的物质基础,目前应当进一步寻找资金来源,把可以争取的资金集中起来并加强管理。公私合营的利润和公债及国营企
业的厂长基金都应当加以严格控制,以免分散。从中可以看出,金融机构与沿海地区政府部门对内迁工厂资金支持并未纳入优惠政策范畴。
针对内迁工厂资金短缺的问题,主要是由迁入地当地政府兑现优惠政策的措施,给予贷款资金的支持。1949年底,龙华烟厂由上海内迁卷烟机4台,切烟机4台,烘丝机、轧梗机、磨刀机、立式锅炉各一台。当时有沪籍职工27人加新招106人共133人,于1950年1月开工生产。但因资金不足,始之依靠政府贷款,继之依靠银行押汇周转。银行对龙华烟厂贷款之后,勒令其限期开工,否则提前收回贷款;豫明火柴厂则与银行协商改善营业,在不使银行贷款吃亏的原则下继续维持生产;天同纱厂、锦新纱厂迁汴后仍属私营性质,由于资金短缺等原因经营十分困难。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发放贷款,并为省、市花纱布公司加工棉花,方始度过难关。后来两个厂都扩大生产,招收了新工人。据档案记载,当时开封市工商局局长刘明远介绍贷款方面的情况为:“因今年度中央把建设重点放在钢铁、电力及交通三大事业上,迁厂资金尽可能以自筹为原则。但当地各级政府仍拟在可能范围内,尤其是流动资金予以低利贷款之帮助。例如,新毅纱厂迁厂时在无锡贷得13000万元,期限45天,到开封后第一次贷得8亿元,订期5年;第二次1亿元,作为建筑贷款,订期2年,利息一分二厘;第三次又拟主动贷给该厂16亿元作为发展生产之用。”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