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货”学派的基本特征研探

来源:网络(WWW.NYLW.NET) 作者:陈园园 发表于:2011-03-16 14:04  点击:
【关健词】食货学派;《食货》半月刊;基本特征
1934年,陶希圣创办《食货》半月刊,以此为平台,一批从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学人聚集于此,形成名盛一时的“食货”学派。食货学派的主要特征是:其成员以陶希圣为中心,具有稳定的师承关系,并形成了紧密的学术联系;他们大都接近或倾向于唯物史观,在一些重要历史问

作者简介:陈园园,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生 210097
  
  1934年,陶希圣创办《食货》半月刊,以此为平台,一批从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学人聚居于此,形成名盛一时的“食货”学派。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食货》半月刊停刊,“食货”学派渐趋无闻。由于《食货》半月刊存在时间较短,“食货”学人在社会经济史研究领域影响范围有限,学界对这一学术群体是否已形成学派尚存疑问。事实上,在此期间,《食货》半月刊的骨干成员经过数年的相互砥砺,已逐渐形成一个具有共同学术旨趣和治学风格的学派。总结食货学派的基本特征,或可有助于我们对这一问题作出较为明确的回答。
  
  一、“食货”学派成员具有稳定的师承
  关系和紧密的学术联系
  
  据史学家何兹全称:食货学派的主要成员“有陶希圣直接指导的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中国经济史研究室’工作的鞠清远、武仙卿、曾謇和后来与陶希圣有工作关系的连士升、沈巨尘、何兹全。”而在《食货》杂志上发表论文还有其他一些学者如稽文甫、傅衣凌、全汉昇、杨联陞、王瑛、李秉衡、刘兴唐等,由于他们的学术观点及治史旨趣与陶希圣等人相左,故一般这些人都不被算作食货学派的成员。显然,食货作者群并不完全等同于食货学派。
  食货学派的形成与作为食货学派宗师的陶希圣密切相关。1931—1937年,陶希圣在北京大学任教,并在北京师范大学、北平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朝阳大学轮流兼课,这一时期食货学派的主要成员正处于完成大学学业的过程中。如1930—1931年入学的北京大学学生武仙卿、沈巨尘、何兹全、曾謇,北京师范大学学生鞠清远;还有1934年人燕京大学研究所继续深造的连士升等人。这些青年学生都师从陶希圣,在其影响下专攻中国社会经济史。何兹全回忆:“我走上研究中国社会史的道路,是受陶希圣的影响。我在北京大学史学系读书时(1931-1935年),陶希圣正在北大教书。他开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社会史的课,我都选听。”陶希圣本人精通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等各领域,并对中国历史有精深的研究。因此,他就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提出的观点、假说总能给学生以启迪,并引发他们进行深入研究。何兹全称:“他提到南北朝的佛教寺院之战,也使我很受启发,我便立意要研究这一课题。”著有《中国古代社会》(上)一书的曾謇也对陶希圣提携自己从事学术研究的经历念念不忘,认为没有陶希圣的支助,他不可能写就此书。他说:“这部家族组织的研究工作,却大都是在他们(陶希圣等)启迪下完成的。没有他们的启迪,我决做不出来,至少是现在不能做出。”“我最初没有获得齐燕民族婚媾家族习惯的许多材料。所以我并不企图把它们独立作一章来处理。但最近承希圣师把他所得的关于齐燕婚姻家族的材料见示以后,我才决计加添一章,”“假如他不把材料供给我,我能有这样的发现吗?”陶希圣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掘年轻有为的青年,并引领他们从事史学研究。沈巨尘回忆:“民国二十年秋,我进入国立北京大学,在政治系肄业,政治系的课程,多是舶来品,政治思想是西洋的,政治制度是讲欧美的,无一课涉及中国。”“我因此便立定志愿,要彻底研究中国政治制度,显示其清晰面貌,编著一部中国政治制度史。”陶希圣发现沈巨尘的志趣后,随即指导他从秦代开始,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在校时,常蒙陶希圣指导鼓励,利用课余时间,寻找有关资料,撰写成秦汉政治制度一书。”④ 不仅如此,食货学派成员学术思想及观点的形成深受导师陶希圣的影响。陶希圣较早注意到东汉以后、中唐以前这一历史时期的特殊性,并“再三叫起同学的注意”。食货学派成员武仙卿与陶希圣合著的《魏晋南北朝史》一书,着重强调南北朝政治经济地域性与割据性,大力阐扬魏晋南北朝能独立成一段的思想。“此书写时,我们讨论的次数很多。初稿成后,由我(陶希圣)重加斟酌,除修改几处文字之外,更有改动见解的二三处。”鞠清远的代表作《唐代经济史》一书,被袁永一评价为“关于唐代租庸调与两税制的内容,作者见解颇为新颖,有它独到的地方。”此书也是与陶希圣合著,“材料搜集的周到,功在鞠先生。体裁、系统及观察解释如有错误,由我负责。”这表明,食货学派成员在对中国社会经济史的学术研究过程中,以陶希圣为中心,具有稳定的师承关系,并形成了紧密的学术联系。
  
  二、“食货”学派成员在学术思想和
  学术观点上的趋同
  
  首先,食货学派成员在学术思想上大都接近或倾向于唯物史观。
  20世纪上半叶是唯物史观风行一时的时代,食货学派成员都曾受到唯物史观的影响。陶希圣早期影响较大的两部著作《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1928年)和《中国封建社会史》(1929年)中应用的阶级、生产技术、生产力等术语皆来源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此外,在《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一书中关于“士大夫阶级成为中国的治乱之源。优秀分子大抵贱工贱商而趋于政治活动,则生产技术不易改良,而农工商不能进步。游惰者多,官位又少,则政争便由此发生”⑧的观点,受马克思的影响非常明显。不仅如此,陶希圣在《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1929年)一书中,更明确地表达了自己持“唯物的观点”。他称观察中国社会应持三个观念,其中“第三是唯物的观点”。以致时人郭湛波也直言不讳地评价说:“中国近日用新的科学方法一一唯物史观,来研究中国社会史,成绩最著,影响最大,就算陶希圣先生了。”当然,陶希圣的唯物史观是不彻底的,如他所言:“我的思想方法,接近唯物史观,但却不是唯物史观。”四这主要在于他坚决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刻意回避阶级斗争。此外,陶希圣对马克思依据唯物史观分析所得的一些结论也不认同。
  同陶希圣一样,那些聚集在陶希圣周围的学者也大都具有同样的思想倾向。何兹全称:北伐战争后,很多马克思主义的书被各个出版社竞相出版,“给我印象深的是河上肇的关于辩证法的书。对我以后研究中国古代和中世纪史影响大的是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德国(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