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Kalervo Oberg,Culture shock.Indianapolis.IN:Bobbs-Merrill Series in Social Sciences,1960. [2]John Berry, Ype Poortinga, Marshall Segall,Pierre Dasen.Cross-cultural psychology:Research an
参考文献:
[1]Kalervo Oberg,Culture shock.Indianapolis.IN:Bobbs-Merrill Series in Social Sciences,1960.
[2]John Berry, Ype Poortinga, Marshall Segall,Pierre Dasen.Cross-cultural psycholog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nd e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3]Adrian Furnham and Stephen Bochner. Culture Shock: Psychological Reactions to Unfamiliar Environments[M].New York: Rutledge,1989.
[4]杨文华.大学生道德人格面临的文化冲击[J].理论导刊,2009,(10).
[5]闫少华.多元化视野中的文化冲突与共生[J].求索,2010,(1).
一、大学生文化冲击的终生影响
大学生活并不总像看上去那么美好,所留下的记忆也并不总是甜蜜的。人们往往只看到大学教育的高端,而忽略了大学也是教育流水线的终端,没有看到踏出大学的校门就是残酷的市场竞争。如果说中学还只是传授知识,那么大学就是在为市场培养勇敢的斗士。当然,这里的勇敢绝非血气之勇,而是对自我有了清醒认识之后的拼搏进取。认识自我绝非易事,需要判断自己能力的强弱、性格的特点和意愿的偏好。这些正是大学教育的目的,所以大学的生活远离父母的呵护而必须独自面对,大学的学习不再有老师的耳提面命而必须独立思考,大学的交往也少了约束而变得丰富多彩。大学的自由独立与中学的约束依赖形成强烈的反差,优秀的中学毕业生能否适应如此巨大的环境落差,会成为每个大学生必经的人生挑战。大学校园的新鲜激动很快被现实的纷繁复杂搅得支离破碎,十多年的基础教育让他们习惯了饭来张口的生活、填鸭式的教学和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而高校生活少了父母的操持包办,没了老师的絮叨督促,熟悉的亲友也不在身边,只能独自面对大量的空闲时间、结交新朋友的渴望、自由支配的生活费和多姿多彩的娱乐诱惑。新的环境意味着新的行为方式,过往的经验难以奏效,中学教育的缺陷暴露无遗,天之骄子的光芒却笼罩着一颗孤独、迷茫而沮丧的心。
这就是大学生遭受文化冲击的心理反应。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也有译做"文化震惊"、"文化休克")是由著名的人类学家Kalvero Oberg提出。他认为,文化冲击就是由于个体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符号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症。Michael Winkelman等其他学者随后展开了对文化冲击的多角度研究,基于各个学者的基本概念以及划分文化次属标准的多样性,"文化冲击"可以理解为人们进入到陌生文化环境时,自己熟悉的一套行为模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等都不适用,为适应新环境必须调整固有的观念和行为,在这个调整的过程中产生困惑、烦燥、焦虑、抑郁、敌视的心理,甚至会患上心理疾病。一般说来,大学生应对冲击会有三种结果:一是成功的应对,这类学生有明确而可行的人生目标,专业基础扎实,具备独立生活能力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开始工作都得心应手;二是懵懂的应对,多数大学生随波逐流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勉强完成学业,并没有获得人格的完善,大学文凭只是他们找工作的一块敲门砖;三是失败的应对,这类学生人数不多,但是性格存在严重缺陷,缺乏起码的自制力,在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五光十色的诱惑中放纵自我,难以完成学业,发展前途渺茫。
二、大学生文化冲击的缘由
大学校园的生活丰富多彩,绝不仅仅只是知识的积累,更应是对自我的全面超越。遗憾的是中学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心态过于消极、被动和依赖,丝毫也不了解中学与大学文化的差异,套用中学的行为准则和价值体系应对全新的大学生活,挫折和失败就在所难免。理论上讲,中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公民基本素养为目标,让学生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基本的文化素质、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这样的中学毕业生才可以有资格选择在就业和升学之间做出正确选择。实际上,在高校扩招运动的压力下,高考升学率成为中学校的生命线,老师和家长的眼中就只有应试技巧的培养,所谓的综合素质教育不过是用来装点门面,一切都要为高考让路。这就造成中学的教育理念与大学严重脱节,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不是合格的公民,而是一群稚气未脱的考试高手。再加上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拥有不同的地域和民族特色文化,加剧了校园的文化冲击。上大学的喜悦早已被现实的困难和沮丧所代替。文化冲击的困境主要源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
(一)生活环境的变化
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中学生活只有高考,没有独立生活的空间,一切都有父母照料。上大学的第一波冲击就是需要自己打理衣食住行,繁琐的"家务"劳动给天之骄子以下马威,一切得从头学起。集体住宿则会强化这种困扰,七八个性格各异的同学住在一起,各自的生活习惯、家庭文化、城乡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在狭小的宿舍中互相碰撞,矛盾冲突在所难免,少了家长式的包容迁就,更多的是彼此的针锋相对。三尺见方的单人床也要用布帘围起来,表面上是在营造自己温馨的小天地,实际上却是逃避现实的无奈之举。从未住过校的学生缺乏集体生活经验,受到的冲击也最大。
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背井离乡"上大学,跨地区流动带来地域文化冲击,主要是气候和饮食两方面。南北、沿海内陆、高原平地的地理变迁,酷暑严寒四季更替,刺激着大学新生敏感的皮肤,体弱学生适应困难。民以食为天,大多数人都有一个顽固的"地方胃",总觉得自己家乡的饭菜最好吃。可是大学生活必须入乡随俗,必须忍受大众化的食堂饭菜,加上经济条件有限,难以找到可口饭菜。部分学生还会水土不服,影响生活学习。
(二)学习要求的提高
中学与大学教育的层次虽然不同,但是教育的对象具有一致性,都是既将踏入社会的青年,理应具有独立成熟的学习心态,对未来职业也有个人偏好。这毕竟是两个相邻的学习阶段,学习的方法都一样,学习的要求也是自然过渡。在中学阶段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升入大学之后就不应该遭遇太多的学习困难,现实却不是这样的。中学的文化教育理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实际上中学教育却是围着高考指挥棒转,中学生只是传播知识的客体,学什么、怎么学都要按照大纲的要求进行,学生对自己的思想、爱好和能力都没有一丝一毫的决定权,只能按部就班的任人摆布。中学教育的严格管制会在事实上剥夺了学生对自己负责任的机会,一旦进入宽松的环境他们就会放纵不羁。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