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坝工程风险规避的伦理对策
21世纪初,在中国的大地上掀起了一股反坝风,反坝者对水电开发充满对立情绪,认为“水电开发破坏生态环境”,要把已建造成的一些大坝炸掉,让河水自由地流淌,世界进入了拆坝时代。2003年,渭河水灾发生后,这些人又把矛头指向三门峡大坝,要求废弃三门峡水库,将大坝炸掉。三门峡水库又面临着是存留还是废弃的大问题。
不可否认,由于规划设计在某些方面的失误,使三门峡大坝泥沙淤积,这确实给大坝上游地区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带来了灾害。但是,“经过运用方式的三次改变和大坝的两次改建,一个濒临失败的水利工程得到暂时的挽救,此后三门峡,在防洪、防凌、灌溉、供水和发电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门峡大坝作为新中国修建的第一项重大水利工程,是中国人民根治黄河水患的豪迈壮举。尽管在规划设计和运行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失误,但它相对于“叩天祀祖”的历代封建
王朝来说是一个巨大进步。人们必须承认,穿越并切割黄土高原的黄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且也是可怕的“中国的忧患”河,“黄河难治”是历朝历代对黄河治理发出的感叹。“工程本质上是技术的社会运用,社会因素是工程的内生变量,而不是工程的外在边界条件,社会性是工程的根本属性。”对三门峡大坝工程的评价,不仅要从技术角度,更重要的是要从社会角度去评价。
陆佑楣院士指出:“人是高智慧高度情感的生物,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从原始人开始就不断地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才进化到今天的现代人,人类早已不是生活在原始纯自然的环境里,而是生活在人工化的环境之中。”三门峡大坝工程正是中华民族在对黄河进行治理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而建造起来的,尽管它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方面和环节,但它毕竟是中国人民治理黄河的大手笔。今天的沿黄人民,可以说就是生活在黄河的人工化环境之中。笔者认为,三门峡大坝工程不能废弃,更不能炸掉,因为在它49年的运行中,对黄河中下游地区形成的独特的生态系统和人工化的自然环境产生了重要作用。如何规避三门峡大坝工程的风险是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第一,高程降低,是黄河中游的泾河、渭河、北洛河流域和三门峡大坝工程要协同达到的目标。谭其骧先生通过对黄河中游地区自然环境条件的历史考察,在20世纪60年代就得到了这样的结论:“黄河中游山、陕峡谷流域和泾、渭、北洛上游这两区,按其自然条件而言,本来是应该农、林、牧兼营的地区。农耕只应该在不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的平地上精耕细作地进行,不应该扩展到坡地、台地上去,这是地理学家、水利学家、农学家早就作出的科学结论……什么时期的土地利用合乎此原则,那末本区与下游同受其利,反之,则同受其害。”从历史上看,正是这两个地区粗放式的农业经营,才使黄河携带大量泥沙,使下游成为“悬河”。他曾大声呼吁:“因为三门峡水库的容积不是无限的,中游的水土流失问题不解决,要不了一百年,泥沙就会把水库填满。”对黄河中游尤其是对泾河、渭河、北洛河流域加强水土保持措施,三门峡水库在不影响其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采用“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并作必要的调整,就能使潼关段水位高程达到合适的“度”,这样,这项工程的风险就会大大减小。
第二,独特的库区型气候,为天鹅越冬创造了良好环境。三门峡大坝刚建成时,可能对陕、豫、晋交汇处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但是,经过几十年的运行,三门峡库区已形成了新的生态环境,在豫西半干旱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库区型气候。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库区有鸭科鸟类9种,现在查明的已有118种。天鹅、鸳鸯、大鸨等珍稀鸟类陆续在库区出现,每年有数万只白天鹅在此越冬。多年来库区广阔的水域已成为维持本区域生态平衡的基本要素,本地区也已成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水库一旦废弃,目前已形成的生态平衡将被打破。这种生态平衡一旦被打破,就可能会影响三门峡市甚至豫、陕、晋三省交界地区的生态环境,从而产生更大的风险。
第三,库区三门峡市发展的支撑。三门峡大坝的建设,兴起了一座城市——三门峡市。三门峡市是豫西重镇,也是库区经济发展的枢纽,市区人口30多万。依库而建的三门峡市,其发展目标是建成自然山水城市,已经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和资助。三门峡水库之水不仅是百万人的生命之水,也为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如果水库被废弃,将直接影响到三门峡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陕、晋、豫三省交界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样所带来的风险或许更大。
第四,当出现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时,只有梯级水库群联合调度才能达到防洪标准。三门峡、小浪底等水利枢纽组成了梯级水库群,这是治理黄河的人工自然系统。在这个人工自然系统中,小浪底水库承上启下,发挥着中心枢杻作用。有些人认为,小浪底水库建成后,三门峡水库将失去作用。实际上,在黄河下游地区出现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时,小浪底水库设计要求小浪底、三门峡、故县、陆浑等水库联合调度才能达到防洪标准。“黄河小浪底水库建成之前,国家根本无法对黄河实施统一调度,黄河也多次出现断流等问题……事实证明:解决中国水资源危机的根本出路,首先是需要有足够的水库调蓄能力”。废弃三门峡水库,不仅会增大黄河下游断流的可能性和延长断流的时间,而且会增大下游防凌、防洪的难度,因此三门峡水库不能废弃,三门峡大坝更不能炸掉。
第五,三门峡水库防洪、防凌的作用,其他水利工程不能完全替代。三门峡水库自建成以来,曾抵御了7次流量大于10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1982年7月底,黄河自三门峡至花园口段的干支流40000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内,普降大暴雨,花园口洪峰流量15300立方米每秒,7天洪水总量达50亿立方米。三门峡水库和其他滞洪工程同时发挥作用,才使这次大洪水安全人海。三门峡水库的防凌功效尤为突出,黄河下游河道在河南省兰考县折向东北,沿程纬度逐渐增高,此段黄河的气温上段高下段低,使局部河段形成冰塞或冰坝,造成堤防决口,这就是凌汛。1883—1936年的54年中,黄河下游山东境内有21年发生凌汛决口,口门有40多处,平均5年就有2次凌汛决口。建国后,于1951年和1955年两次黄河在河口地区的王府和五府出现凌汛,决口成灾,三门峡大坝建成以来,千里大堤安然无恙。1966—1967年,黄河下游封冻616公里,最上端抵达郑州西部荥阳市弧柏咀,三门峡大坝从封冻上段开河时起,关闸蓄水33天,从而发挥了防凌作用。三门峡大坝工程在规避凌汛、洪涝灾害方面有它独特的作用,其他水库不能完全替代。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