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住房满意度一般,其中房租满意度最差。根据研究需要我们设计了住房满意度这一指标。围绕满意度这一反映农民工城市住房条件主观感受的指标设计了住房设施满意度、住房面积满意度、住房质量满意度、治安环境满意度
6.住房满意度一般,其中房租满意度最差。根据研究需要我们设计了住房满意度这一指标。围绕满意度这一反映农民工城市住房条件主观感受的指标设计了住房设施满意度、住房面积满意度、住房质量满意度、治安环境满意度、交通满意度、卫生条件满意度、房租满意度等七个分指标。 在住房满意度的七个方面,认为住房设施一般及一般以下的人数占到了75.5%;认为住房面积一般及一般以下的人数是75.8%;认为住房质量一般及一般以下的人数为75.4%;认为治安环境一般及一般以下的人数为65.9%;认为交通一般及一般以下的人数比例为44.9%;认为卫生条件一般及一般以下的人数比例为74.6%;认为房租一般及一般以下的人数比例为75%。这说明农民工普遍对自己在西安城区的住房满意度不高。
将住房满意度的七个方面进行比较,对满意度评价分为5个档次:1分为非常满意;2分为比较满意;3分为一般;4分为不满意;5分为很不满意。分别对这七个方面进行量化处理,求出平均值,可以得到农民工对住房各个方面满意度的描述。数字越小,满意度越高。在这七个方面中,满意度由高到低分别为:交通满意度2.51,治安满意度2.92,住房设施满意度3.02,住房质量满意度3.04,住房面积满意度3.06,卫生条件满意度3.16,房租满意度3.18。从中可以发现满意度最高为交通满意度,满意度最差为房租满意度。交通满意度最高,一定程度上说明近年来西安市政府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成效显著,使得普通民众成为最受益的群体。房租满意度较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民工支付房租大于可承受房租的情况。分析表明,西安市区农民工月平均房租要比可承受房租高出30多元,这是农民工房租满意度普遍较低的重要原因;居住面积狭小,人均居住面积仅为7.52平方米,也导致住房面积满意度较低。
7.分别有四成以上的农民工有在西安城区定居和购房的意愿。无论是问卷调研,还是深度访谈,都有相当部分农民工表达了因各种原因想在西安定居或购房的意愿。当问到是否有在西安定居的打算时,有42.0%的农民工选择了“有”; 其中新生代农民工打算在西安定居的占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的46.4%;非新生代农民工打算在西安定居的占其总数的38.1%;文盲中只有13.3%的人打算在西安定居,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工中有30.7%的人打算在西安定居,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中有41.4%打算在西安定居,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中有44.1%的人打算在西安定居,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农民工中有67%打算在西安定居。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在西安定居的渴望明显高于上一代农民工,受教育年限越高,在西安定居的意愿越强。在对定居原因进行分析时,发现属于婚姻家庭原因的人占7.5%;子女教育原因的占30.3%;工作原因的占31.1%;因为喜欢城市生活的占21.4%;为解决城市户口的只占2.2%;其他原因的占7.5%。工作和子女教育是受访者希望在西安市区定居的两个最重要原因。
当问及是否考虑过在西安市区买房时,有44.3%的农民工选择“考虑过”,其中新生代农民工中有52.0%的人考虑过,非新生代农民工中只有39.1%的人考虑过;文盲中考虑买房的占20.7%,小学教育程度的人中考虑买房的占34.0%,初中文化程度的人中考虑买房的占40.1%,高中文化程度的人中考虑买房的占55.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农民工中考虑买房的占62.2%。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西安买房的意愿远远高于非新生代农民工,而且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买房意愿比例也呈现出递增趋势。
在没有考虑买房的农民工中,由于房价太高买不起的占57.7%;由于工作不稳定的占13.5%;由于婚姻家庭因素的占1.3%;由于老家已有房的占15.4%;由于城市生活成本高的占4.5%;不习惯城市生活的占3.9%;其他原因的占3.7%。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房价太高是西安市农民工不考虑买房的主要原因。另外,62%的农民工不愿意用农村宅基地置换城市房产,75%的农民工希望通过政府和用人单位改善住房条件。
四、西安市区农民工城市居住存在的问题
住房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在以住房市场为基础的住房分配和供应体系中,人们对于住房质量和数量的满足程度取决于其对住房的支付能力,因此,住房价格和住户的支付能力始终是住房问题的核心。[2]农民工在城市居住状况的窘迫,无疑是同他们可支付能力的低下相关的,因为依靠他们自身的力量,无法跨越其收入水平与住房市场价格之间的鸿沟。在西安房价迅速飙升的今天,平均月收入为1912.55元的农民工,要想仅仅依靠自身的积累就能拥有自己在西安城区的住房,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讲,只能是水中望月、雾里看花的美好梦幻。所以,农民工城市居住问题,理应归属于城市公共住房问题,应该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1.大规模的城中村拆迁改造使得适合农民工租住的低租金房源大幅度减少,农民工居住更趋边缘化。2007年,西安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了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工作,截止到2010年11月,全市城中村改造已累计完成120个整村2241.8万平方米的拆除工作,棚户区改造累计启动30个项目,拆除面积537万平方米。2011年全市计划完成23个城中村和6处市管棚户区项目共计3.38万套、333万平方米;拆迁工作计划完成18个城中村整村拆除和启动6个区管棚户区、2个国有工矿企业棚户区共计330万平方米的拆迁任务。[3]
城中村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充当了重要的公共住房供应者的角色,低廉的房租、便利的交通设施、优越的地理位置、宽松的管理等优势,使得城中村成为城市外来人口的主要聚居地。西安作为西北重镇,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是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流动人口主选的工作地之一。2009年初,西安已有240多万流动人口居住在城中村,随着城中村改造进程加快,逐年减少的城中村使得原本可供数百万流动人口租住的房屋越来越少,租房难、房租贵,外来务工人员在西安的居住问题越益突出。[4]
因为适合农民工经济承受力的房屋数量大幅度减少,农民工很难在离市中心较近一点的区域租到合适的房子,不得不向离城中心更远的城郊或城乡结合部搬迁,三环外居住的农民工已占12%,这其中一半的农民工又是住在绕城高速以外。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在租房时,除了考虑房屋的租金、地理位置、交通等,是否拆迁房也是他们租房时考虑的一个因素。
2.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仍然较差。农民工居住的集体宿舍条件更令人担忧。据西安市总工会的调查发现,多数用工单位提供的免费集体宿舍拥挤不堪,设施简陋,农民工租住的房屋一般除了床和必备的生活用品,难以找到其他的必要设备。如某餐饮单位在附近为农民工租赁3室1厅单元房2套,每套单元房里要住进20多人;某针织企业为农民工提供的集体宿舍虽然全是单层床铺,但阴暗潮湿且面积狭小,整个房间几乎被床铺占满。建筑工地上的施工宿舍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普遍没有取暖设施,并且不允许工人私自使用电热褥,虽然建有公共澡堂,但工人冬季洗澡困难却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体宿舍和农民工租住的房屋普遍存在卫生环境差的问题。如城北某建筑工地借用院墙搭建集体宿舍,整个房间仅有一扇难得打开的小窗户,通风采光性能很差;城内某建筑工地面积狭小,施工区和生活区不能完全分开,农民工只能在吵闹、扬尘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