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化观之异:判定佛教的正统与异端身份 对处于强势地位的佛教文化进行批判和检讨、重振儒学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是朱、陆所处时代的儒家学者所面临的最重要课题。有感于当时儒学影响减弱而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张之
四、文化观之异:判定佛教的正统与异端身份
对处于强势地位的佛教文化进行批判和检讨、重振儒学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是朱、陆所处时代的儒家学者所面临的最重要课题。有感于当时儒学影响减弱而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张之势,朱熹感慨地说:“释氏之教,其盛如此,其势如何拗得他转?吾人家守得一世再世,不崇尚他者,已自难得。三世之后,亦必被他转了。”[2]408在儒学萧瑟的现状和颓势面前,朱熹和陆九渊自觉地担负起复兴儒学的使命,如何对待佛教这种与儒学异质的文化就成为他们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从本体论到功夫论所体现出来的等级性与平等性物质来看,朱、陆二人对佛教的态度也继续体现出这样的差异。
朱熹对于佛教持反感的态度,因而缺少了对异质文化的平等意识和包容胸怀。他立儒学为正统,把与儒家价值伦理相异的佛教定位为异端。如果仅从认识判断的角度而言,不相同则相异,把相异者称为异端本没有价值层面的褒贬、善恶之意。但是,朱熹的目的在于把“异”归之于“邪”,把“同”、“异”之别上升为“正”、“邪”对立的价值层面,这样一来,就为他坚决地反对和排斥包括佛教在内的异质文化提供了伦理基础。朱熹说:“禅学最害道,庄老于义理绝灭犹未尽,佛则人伦已坏。至禅则又从头将许多义理扫灭无余。以此言之,禅最为害之深者。”[2]2719朱熹还说:“释氏非不见性,及到作用处,则曰无所不可为,故弃君背父无所不至者,由其性与用不相管也。异端之害道,如释氏者极矣。以身论道者,安得不辟之乎!”[2]3963更进一步,朱熹把异端归入邪说之伍。他接着说:“释氏生西竺,汉明帝始求事之,老氏生周末,西汉窦后始好尚之。自晋梁以及于唐,其教显行,韩公力排斥之,然后大道得不泯绝,有识之士谓洪水之害,害于人身,邪说之害,害于人心,身之害为易见,尚可避者,心之害为难知,溺其说者,形存而生亡矣,自非智识高明,熟知其害而务去之乎”[8]
事实上,文化是人类共同的创造和财富,多元文化中不同文化主体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用现代的观念来说,唯有不同民族所创造的差异性文化的存在,世界文化才显得丰富多彩和充满生命力。因此,应该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对待异质文化,通过有选择地吸取和扬弃的过程实现不同文化的共同发展;宋代新儒学在本质上正是这样做的,只不过,他们所宣扬和主张的并非如此。
与朱熹把佛教归于“邪说”的文化观不同,陆象山较为客观地从认知层面把佛教划归为与儒学不同的“异”,表现了他对佛教文化的尊重与平等意识。象山虽然也排佛,但不是如朱熹那般以“邪”视之、攻之、灭之,而只是以“异”视之,认真审视和与之辨理。象山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对佛教既有所肯定又有所否定,取舍多是依理而非情感之喜好。象山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今世类指佛老为异端。孔子时佛教未入中国,虽有老子,其说未著,却指那个为异端?”[4]402在象山看来,所谓“异字与同字为对,有同而后有异也”[4]177。象山进一步解释说:“盖异与同相对,虽同师尧舜,而所学之端绪与尧舜不同,即是异端,何止佛老哉?有人问吾异端者,吾对曰:‘子先理会得同底一端,则凡异些者,皆异端。’”[4]402可以看出,象山对儒学与佛学只是作学理上的分别。不仅如此,象山更是认为儒学与佛学平等地具有社会功用和价值。
据《语录上》记载,刘淳叟参禅,其友周姓者问之曰:“淳叟何故舍吾儒之道而参禅?”淳叟答曰:“譬之于手,释氏是把镢头,儒者是把斧头。所把虽不同,然却皆是这手。我而今只反要就他明此手。”友答云:“若如淳叟所言,我只就把斧头处明此手,不愿就他把锄头处明此手。”先生云:“淳叟亦善喻,周亦可谓善对。”[4]402这段话不难看出:“在象山看来,如果儒学可算是把斧头,那么佛教也算把锄头,都是可以使手‘明’(使手发挥更大作用)的工具。而若有人只从斧头处‘明’此手,不要从锄头处‘明’此手,象山也表示理解。由此可见,佛教在象山的观念中不是毫无价值的。基于这样的立场,象山对那种随意指认佛禅损人心害圣道的行为极为反感。”[9]291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从先秦到唐宋时期的儒学并没有紧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及时地为社会提供新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因而导致了儒学的衰弱。因此,隋唐时期佛教的勃兴与繁荣从现象来看是对儒学主流地位的乘虚而入,从实质上说却是合乎社会文化发展规律的一种自然选择。在复兴儒学的时代任务面前,与朱熹过多地把目标和着力点放在消除外在因素上的做法不同,象山勇敢地直视儒学理论自身的欠缺,直指根本。
概言之,正如李承贵在对宋代儒士佛教观研究中对象山的评价时指出:“象山对于以佛教文化为代表的异质文化的平等尊重超越了同时代众多儒士的等级意识,在儒学阵营里,犹如一盏明灯,闪耀炽烈而异样的光芒。其中所显示出的学术思想观点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继承光大。那就是‘兼容并包’的学术态度,‘唯理是准’的平等判学原则,‘客观公正’的为学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学术风格。”[9]297-298
参考文献:
[1]余英时.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5.
[2]朱熹.朱子语类[M].长沙:岳麓书社,1997.
[3]洪修平.儒佛道哲学名著选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81.
[4]陆九渊.陆九渊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陈来.宋明理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6]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29.
[7]冯达文.宋明新儒学略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8]朱熹.朱子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553.
[9]李承贵.儒士视野中的佛教——宋代儒士佛教观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