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字元晦、仲晦,晚年号晦庵,尊称为朱子,他承接、吸收“北宋五子”的理论并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理学”体系。朱子“理学”体系以“理”范畴为核心,以“理”为体,以“气”为用,形上之“理”对于形下之“气”及万物具有逻辑先在性和支配性。从“理”与“气”的关系映射到社会和人生层面,外在的强制性的“理”就转化为社会规范的内容和道德实践的目标,这个寻求合乎于“理”的过程需要通过格物致知和知行相须的途径来完成。
陆九渊,字子静,自称象山居士,人称象山先生,是南宋“心学”的开创者。相对于朱子“理学”较为复杂的由理、气及人的结构,象山的“心学”比较简明,他通过“心即理”的命题把“理”定位为“本心”,明确指出“理”不在身外,而是在人们心内,要“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不是面向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去格物,而是要面向内心来格心,做“剥落本心”的工作。
朱、陆二人思想体系完备,虽然同纳于儒学之门,但是两人各行一路。因二人殊途而进,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认识的差异,两人多次的学术争辩与互动影响巨大,史称“朱陆之辩”。其争辩的内容主要表现在:易简与支离、尊德性与道问学、发明本心与格物致知、太极与无极、融佛与排佛等多个问题与范畴上。加以归纳,可以从这样四个层面来考察:
一、本体论之异:外在的“理”与内生的“本心”
“宋代理学有两项最突出的特点:一是建构了一个形而上学的‘理’的世界;二是发展了种种关于精神修养的理论和方法,指点人如何‘成圣成贤’。”[1]朱子的“理学”以形上本体之“理”为核心这无须多言,陆九渊的“心学”虽然以“心”为标识,但是此心即是此理,同样以本体“理”为核心。所不同的是,朱子的“理”对于人来说是外在的先验存在,具有绝对的支配性和约束性,而象山的“理”是内在的,它存在于人们“心”中,因而主体人具有充分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在朱子看来,“理”是一种独立于人之外的存在,它超越时空,是宇宙的本源,同时,也是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天地万物乃至于人的社会都统一于“理”,受“理”的制约和支配。他说:“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2]1他在《答黄道夫》一文中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3]
象山也把“理”作为形上的本体。象山说:“此理乃宇宙之所固有,岂可言无?若以为无,则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矣。”[4]28“‘此理在宇宙间,固不以人之明不明、行不行而加损’,‘此理在宇宙间,未尝有所隐遁,天地之所以为天地,顺此理而无私耳。人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极,安得自私而不顾此理哉。’”[5]196与朱子把“理”作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外在总根据不同,象山认为此“理”也存在于人的心中,即人之“本心”。象山通过“心即理”的命题,把“理”与主体人进行了关联,给予普通人也可以明心见理的信心,为人积极追寻“理”的道德实践打开了自主性和能动性之门。
需要指出的是,象山提出“心即理”的命题并非是说“理”由人心所生。“‘充塞宇宙’表示理在宇宙间的普遍存在。理既存在于人心,又普遍存在于天地之间,他说‘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是极是彝,根乎人心,而塞乎天地’,这都是强调内心的道德准则与宇宙普遍之理的同一性,而不是指宇宙之理是人心的产物。理的客观性、必然性、普遍性、可知性是陆九渊所不否认的,只有了解这一点才能理解陆九渊‘心即理’的思想。”[5]196
在朱子的哲学体系中,也有“心”这一范畴。在他的“心统性情”理论中,朱子把心分为道心与人心,认为合乎理者为道心,落于人欲者为人心。对此,象山评论说:“天理、人欲之分论极有病。”[4]475他还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解者多指人心为人欲,道心为天理,此说非是。心一也,人安有二心?自人而言,则曰惟危;自道而言,则曰惟微。”[4]396由此可见:“盖象山紧承孟子性善之说,形色即天性,撇开了伊川所加的义理之性、气质之性的这一纠结,在根源上不承认有理、气之对立,及天理与人欲之对立。”[6]朱子把心置于形而下者气的层面,认为心为理所支配与制约,这种观点与象山把“心”归为本体的主张显然不可调和,自然会引发象山的不满与批评。
二、人性论之异:人性的等级性与平等性
作为形上本体的“理”是朱、陆理论的起点,但并非他们理论的最终目的。从“理”出发,为社会的秩序和人的道德修养提供依据和指导道德修养实践,才是朱、陆最为关心的内容。对于个体来说,朱子和象山对他们的道德起点设定是不一样的,朱子认为人性是不同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而象山则基本相反,认为人性大体相同,具有平等性。
朱子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他说:“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2]61朱子认为,就理而言,它是至真至纯、无善无恶、无贵无贱的,是“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的;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气属于形而下的世界,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由于气的运动变化,而构成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现象世界。“问:理无不善,则气胡为有清浊之殊?曰:才说著气,便自有寒热,有香有臭。二气五行,始何尝不正。只衮来衮去、便有不正。气升降,无时止息,理只附气。惟气有昏浊,理亦随而间隔。”[2]63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