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国近代以来的文明变革属于典型的后发外生型也即模仿型现代化类型,其转变的结构和方向都有清晰的目标,就国民素质的转换而言,结构的转换在思想道德观念、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三个层面全面展开,就转换的方向而言,思想观念上实现社会价值观从家族本位向个人本位的转换,与此相对应封建的等级制道德伦理规范开始向自由、平等、独立的近代资产阶级道德转向;行为方式的转换体现在生产、生活、交往等方面从封闭型、凝固型、等级型向开放型、变动型、平等型等的时代性转换;而从观念到行为方式的转换的有效性取决于社会心理的相应变革。洋务运动以来到20世纪20年代,文明的转换在器物、制度等客体层面上有了虽然艰难但也算明显的转变,而在文明的主体,也即国民素质结构层面上,虽然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但是相对而言,从整体的角度评价还是滞后于文明客体层面的进展。本文主要以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和潘光旦等在20世纪20年代所进行的有关家庭、婚姻的民意调查为依据,剖析其时中国人在道德及行为方式层面的基本状况,揭示中国人的现代化的阶段性特征。
一、有限的进步
伴随着经济、社会结构以及社会制度的巨大变迁,在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的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国民劣根性批判和崭新国民素质建构的探索和努力下,到民国初期,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观念、普遍的社会心理与相应的行为方式都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1912年3月《申报》刊登了一篇描述当时社会全面变迁的文章写道:“新礼服兴。翎项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会兴,堕马会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爱华兜兴,女兜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片卡兴,大名刺灭,马路兴,城垣卷栅灭,律师兴,讼师灭,枪毙兴,斩绞灭,舞台名词兴,茶园名词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从时人的这种尽管颇为笼统的记载中我们还是能够看出中国国民道德和行为方式的明显变化。
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和潘光旦在20年代所进行的有关家庭、婚姻的民意测验则为我们的分析提供了翔实可信的资料。陈鹤琴在1921年前后对绍兴浙江第五师范、杭州第一师范、徐州江苏第十中学、南京高师附中、南京金陵大学和南京高等师范等学校的学生进行了一项有关婚姻问题的民意测验。潘光旦于1927年6月2日、9月16日三次假《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对江苏、浙江、广东、安徽、福建等15个省区内学界、商工界、交通界、政界、医药界、工程界、新闻界人士进行家庭、婚姻问题民意测。这两个测验的结果反映了人们的普遍的价值道德观念以及相应行为方式的明显变化。
1.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价值观念从家族本位主义到个人本位主义的转换
民国初期,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选择抛弃封建的大家庭制度,越来越钟情于以夫妻为核心的近代小家庭制度。在潘氏民测中,赞成大家庭制度者只占29%,71%的人不赞成“中国之大家庭有种种价值,允宜保存”的观点,61.8%的人赞成“采用小家庭制”。在陈氏民测中,婚后愿与父母同住的71人中无一是出于拥护大家庭制度,除6人因为经济、社会或父母压力的原因外,其余均是出自良心或幸福需要而选择不离开大家庭;丽在婚后愿另组家庭的77人中,却有65人是出于经济上、人格上的独立、自主愿望。维系家庭的传统生育观念也有明显的改变,陈鹤琴在《学生婚姻问题之研究》的调查报告中指出,相当多的学生对妻子生育与否并不在意,表示虽然妻子多年不生育也决不娶妾,说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生育观念开始有了明显的改变,婚姻是为了崇宗敬祖、履行对家族义务的传统婚姻观念大大淡化,个人幸福和家庭乐趣成为婚姻的首要追求。社会价值观念从家族本位向个体本位转换的趋势在近代文明最先发展的上海体现得最为明显,忻平通过对民初上海社会的考察,发现工业生产、科层制度、专业分工、社会竞争等社会现代化变革已将“人本主义”精神通过理性化的运作与法制化、契约化的强制而构建了现实社会的个人主义格局,传统的血亲群体人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已被彻底打破,在市场经济及其商业化的社会中,“个人至上”、“个人本位”的价值观逐渐得以确立,并为社会开始认同和遵守。
2.近代资产阶级道德观念逐步确立
20年代,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的资本主义新道德观念渐渐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所接受。周谷城在1930年指出:“中国原有之道德观念,最流行的有尊亲尊上尊长等等。近数十年来,因社会关系的变化,这等道德观念,几乎完全绝了种。起而代兴的有所谓博爱、平等、自由等等。”“以自由平等为人民应有之权利。”
道德观念的转换突出表现在人们的自主观念的确立和平等意识的增强。以婚姻为例,旧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依附道德观念已发生相当的动摇。在潘氏调查中,个人自主的婚姻原则已基本确立,58.2%的被调查者明确反对婚姻由父母做主。1926年上海光华大学社会学系的民意测验结果是:赞成完全家长做主的只占2%;赞成完全本人做主56人,占18.1%;赞成本人与家庭合作247人,占79.7%。在一些发达的沿海城市,独立自主的道德观念被更多的人所普遍接受,“不靠别人靠自己”,成为20年代以后上海人的普遍道德观念。上海的商人与资本家将独立自主、自我奋斗化为追求财富的内在心理逻辑与客观依据。即使一般市民也同样意识到这一点:“上帝的恩惠对于每个人都是相同的”,能否得到全看你自己的努力。
平等意识突出表现在夫妻关系上,人们已开始摆脱封建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男权主义道德观,而代之以男女平等、互敬互爱的近代夫妻道德观。“前此女子只有所谓三从四德最要紧,现在乃有所谓男女平等。前此男女关系,由父母代定,现在乃有所谓自由恋爱。”陈氏民测中,绝大多数人(占77%)对妻子的态度是“平等”、“尊敬”、“尊重她的人格”;对妻子抱“指导”、“不平等”、“不尊敬”、“冷淡”、“怜悯”态度的只占少数(17%)。在潘氏民测中,赞成厉行一夫一妻制而不愿置妾者占79.8%,说明新式的平等夫妻道德观已占上风。同时,女子已逐渐走出家庭,开始在广阔的社会空间谋求和男子一样的权利,而这种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所认同,上述陈氏测验中,80%的人赞同“女子教育宜完全与男子同,以符合男女平等之旨”。在1922年11月4日的《晨报副刊》上登载的《高世纪念日之“民意测验”》中显示,(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