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1中我们可以发现,R1与R2之间的微妙关系,在这12年间R1与R2基本上呈现反向的数列趋势。 更为有利的证据是通过使用Eviews 6.0对R1与R2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我们发现两者均存在着一阶单位根。进一步进行Joha
从图1中我们可以发现,R1与R2之间的微妙关系,在这12年间R1与R2基本上呈现反向的数列趋势。 更为有利的证据是通过使用Eviews 6.0对R1与R2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我们发现两者均存在着一阶单位根。进一步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伴随概率为0.0483、0.0456),即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关系。
综合统计图与协整检验结果,我们认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更好地调节降水量,从而使得受灾面积中成灾率下降,即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有效降低农业成灾面积。
(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更好保障农业用水
1997至2009年我国的年平均农业用水量约355755亿立方米,与此同时全国年平均供水量为5637797亿立方米,农业用水量占全国总供水量的63%左右。农业用水量如此巨大,保障农业用水稳定安全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保障农业用水的稳定则需要保证总供水量的稳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保证总供水量稳定,进而保证农业用水量的稳定。为了证明此观点,我们需要设立第三个指标:农业用水的稳定性或可保障性(R3),它等于全国农业用水量/全国水资源总量。
经过数据的挖掘与计算得出R3,同样把R3与R2放在同一张折线图上来说明二者关系的稳定性。从图2中我们可以发现,R2与R3变动趋势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因此,从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经验性地证明水利基础设施对保障农业用水的有效性。
(三)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可以提高农业用水资源生产配置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政府大力提倡节水灌溉,大力发展节水工程,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投入逐年递增。那么农业水资源的生产配置效率有没有得到提高呢?我们利用全国范围内1997—2009年农业用水量以及农业产出,在控制其他农业投入的情况下,使用DEAP2.1软件对各年农业用水资源的生产配置效率进行测算。测算结果显示,13年间农业用水资源的平均生产配置效率为0.856。如图3所示,农业用水资源生产配置效率基本上是处于逐年递增的趋势,综合以往研究文献以及经验分析,我们认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水资源生产配置效率是有其重要作用的。
综上所述,一般地,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是通过降低成灾面积、保障农业用水、提高农业用水资源的生产配置效率这三条主要现实路径综合对农业产出产生作用效应的。进一步,由于不同区域水利基础设施使用、管理、维护差异等原因,不同区域将呈现出不同路径组合的作用机理。从以上分析出发,我们能得出这样一种推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通过三条作用路径对农业产出产生正向效应,并且由于地区差异,农业产出的作用效应将呈现出差异性特点。
三、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
依据上文分析,此部分将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农业产出作用效应及其差异性特点进行实证检验。在实证检验时,将从国家和地区层面,分别进行实证检验及对比。同时,应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设定计量模型,尽量避免由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农业产出效应的差异性而导致分析的不科学性。
(一)理论模型
基于投入产出的一般性原理,我们在柯布-道格拉斯(Cobb-Dauglas)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引入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变量来分析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对农业产出的增长效应。修改后的模型为:
Yi(t)= Ai(t)Li(t)αKi(t)βWi(t)γλ (1)
式中Yi(t)表示的是i地区在t时间的农业产出,Ki(t)表示的是i地区在t时间的资本投入,Wi(t)表示的是i地区在t时间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情况, Li(t)表示的是i地区在t时间劳动投入,Ai(t)表示的是i地区在t时间知识或者劳动的有效性, α、β、γ为参数。为降低模型异方差性对(1)式取对数可得到如下基本形式:
ln Yi(t)=ln Ai(t)+ αln Li(t)+βln Ki(t)+ γln Wi(t)+λ (2)
值得强调的是,在计量模型中之所以没有参照以往研究文献中加入土地变量,是基于如下原因:一是土地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且其在农业产出的作用是不言自明的;二是考虑到不同地区土地肥沃程度不同、种植结构差异等因素,故不直接加入土地变量。因此模型中其他变量用单位面积下的变量值来衡量,例如模型中的Y表示的是单位面积的农业产出。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1.农业产出(Y):为了避免农业产值存在着物价波动性,且由于本文主要针对的是狭义农业即种植业,在本文中,农业产出的衡量采用各省主要农产品作物的产量加总后的单位面积产量,包括:粮食作物、茶叶、麻类、棉花、蔬菜、糖料、烟叶、油料、园林水果。其计算方式为:主要农产品产出/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单位为千克/公顷。
2.资本投入(K):考虑到化肥投入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流动资本对农业产出的投入,而农用机械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固定资本对农业产出的投入。在本文中笔者采用单位面积化肥投入量表示农业生产中的流动资本,采用单位面积农业机械动力来表示农业生产中的固定资本投入量。考虑到地区差异性和化肥投入的灵活性与普遍性,在下文分析中如无特别说明均以化肥投入量来表示资本投入量,由于地区特点的差异,部分地区使用机械动力来表示资本投入量。化肥投入计算方式为:化肥投入量 /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单位为千克/公顷;机械动力计算方式为:机械总动力/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单位为瓦/公顷。
3.农村水利基础设施(W):由于数据来源的可获得性,以及考虑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现实关系,有效灌溉面积指标更能反映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因此笔者采用有效灌溉面积来衡量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情况。其计算方式为:有效灌溉面积/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
4.劳动投入(L):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局限性,劳动投入变量我们参照以往文献的衡量方法,使用农林牧渔业从业人数。其计算方式为:农林牧渔业从业人数/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单位为人/公顷。
本文采用1988—2009年年度数据,所使用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89—2010)、《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1989—2010)、《改革开放三十年农业统计资料汇编》及《中国水资源公报》(1997—2009)。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