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Output Effect of Rural Water Infrastructure in China
MA Shuqin, ZHANG Huida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China)
Abstract:
Employing nationwide hydrological data, the paper comes to a conclusion by analyzing functioning mechanism of rural hydrological infrastructure’s agricultural output effectrural hydr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tributes to agricultural output by reducing disaster are, ensuring agricultural water use, improving producing and distributing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 The effect is positive and regionally different. Then the paper empirically testifies agricultural output effect of rural hydrological infrastructure nationwide and in six economic regions with panel data from 1988 to 2009. The result shows that rural hydrological infrastructure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agricultural output. Apart from the Northwest and Northeast regions, the positive effect of the rest four economic regions is higher than national average level. All of the six regions’ positive effect is in the below order: the Yellow River valley, the Yangtse River valley, the South Coast, the Southwest, the Northeast and the Northwest Regions.
Key words:
rural water; infrastructure; agricultural output; function mechanism
一、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的发展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然而,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结合的过程,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是一个需要扶持的弱质产业(吴连翠,2011)。[1]水利基础设施对抵御农业生产中所面临的自然风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决定和反映着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与运行速度。中国是农业大国,而农业又是国家各部门中的用水大户,目前全国可利用水资源的2/3用于灌溉,大力发展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十分重要。2011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以水利建设为主题,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到2020年,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
中国大约有65%的粮食作物、75%的经济作物和90%的蔬菜作物都生长在灌田上,灌溉除了可以改善生态条件,提高作物单产外,还可以提高复种指数(马林靖、张林秀、罗仁福,2007)。[2]韩青、李珠怀、刘丹(2010)的研究表明,中国水利建设投入对小麦、玉米和水稻单产的影响显著。[3]因此,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技术与方法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诸如张耀先等(2003)认为采取适水种植、选育抗旱高产品种、耕作保墒、化学调控节水和抗旱灌溉等措施可以提高旱地农业用水效率;[4]王晓娟、李周(2005)认为应提高渠水使用比例、提高水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以及成立农村用水协会以提高灌溉用水效率;[5]Huang(2003)、Lietal(2004)则强调应采用不同作物轮耕方式、施肥与灌溉时间优化配置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6][7]王学渊、赵连阁(2008)提出可以通过减少水密集型作物的种植、新建和改造农田水利设施、调整农业用水供给系统、加强农业水资源需求管理等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8]Kaneko等(2004)认为气候和土壤存在禀赋差异,以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参差不齐致使中国农业用水效率较低。[9]
综上所述,多数文献重点考察的是如何提高中国农业用水效率,但鲜有文献就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对农业产出的作用机理进行探讨。那么,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产出作用效应如何?进一步,各个地区作用效应如何?对于这些问题,现有研究语焉不详,更没有设计明确的指标与建立模型对之进行理论与实证考察。而回答上述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涵义:一方面,中国作为农业大国,自然资源禀赋决定了不同经济区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业发展特征迥异,比较分析中国不同经济区域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产出效应,为我们探寻中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影响农业产出增长的现实路径提供了新思路。另一方面,依据现实路径构建中国水利现代化空间布局,对实现全国范围农业产出包容性增长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鉴于此,本文在分析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农业产出效应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利用全国30个省市(重庆数据与四川合并,同时不考虑港、澳、台)六大经济区域的时间序列面板数据① ①六大经济区域划分取自王学渊、赵连阁(2008),即: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黄河流域(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长江流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南部沿海(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西南地区(四川、贵州、云南);西北地区(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实证检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对全国及六大经济区域的农业产出效应,进而根据各区域的产出效应差异提出政策建议。
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作用机理分析
现实中,我们知道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影响农业产出最直观的原因是农作物的生物特性,其整个生长过程中都离不开水,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可以起到旱涝调节的作用,但这仅仅是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影响农业产出的直观路径。基于现实情况和全国范围实证数据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其一般性的作用机理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通过有效降低农业成灾面积、保障农业用水、提高农业用水资源生产配置效率综合作用于农业产出。
(一)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降低农业成灾面积
为了论证农村水利基础设施降低农业成灾面积的有效性兼顾水灾的特性,我们需设计两个指标,第一个指标为水灾成灾率(R1),等于农作物水灾成灾面积/农作物水灾受灾面积。第二个指标为水利基础设施的有效性(R2),等于水库总容量/降水量。需要强调的是,之所以在此选用水库总容量衡量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是考虑到水库在水灾发生时的调水能力,能够在分析水灾的特定情形下更具代表性。由于数据的有限性,我们分析的时间段为1997至2009年,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计算R1与R2。把R2放大十倍,然后把R1与R2同时放在一张折线图上,以此来清晰地反映R1与R2两者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