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王引之的《经传释词》是读懂古经很重要的训诂学的著作。王引之在《经传释词》序中提出训诂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即对一个字的训诂结果,它的意义放在本文中,与上文、下文都能通顺。在意思内容上也能协调。然后再
清代王引之的《经传释词》是读懂古经很重要的训诂学的著作。王引之在《经传释词》序中提出训诂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即对一个字的训诂结果,它的意义放在本文中,与上文、下文都能通顺。在意思内容上也能协调。然后再用其他卷的用法加以检验,如果也是通顺的,那么,这个训诂的结果可以说得到初步肯定。因为认识是一个过程,任何结果都是有讨论的余地。
例如《春秋经》鲁隐公“元年春王正月”。《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倜、落、权、舆,始也。”以上这些字都在不同场合当“开 始”的意义使用,其中有“元”字。元年,就是始年,即一个君主登基或国王即位的第一年。这种用法古已有之,在《尚书·伊训序》中有“成汤既没,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伊训篇》载:“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可见,商代开始,已经用“元年”来称君王登基的始年。但是,东汉何休《春秋公羊解诂》在注《春秋经》的“元年”一句话时,却说:“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
又如,屈原《天问》中有“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有的人认为,这个“圜”就是“天球”的意思。因此,战国时代的屈原就已经有了天球的思想,说明浑天说起源于战国时代甚至更早。但是,屈原所说的“圜”天是有边有角的,有八根大柱支撑着的,怎么可能是圆球形的呢?古人讲圆都是指平面圆形,不是指立体的球面圆。当讲到立体的球面圆时,一般叫做“浑”,并用“鸡子”(鸡蛋)、“鸟卵”、“弹丸”作比喻。古人称“浑天说”,就是这么来的。“盖天说”把天看作平面的或拱形的,才叫圆天,因此有“天圆地方”的说法。实际上,屈原的“圜”,只能理解为“盖天说”的平面圆,所谓“九重”,是说有九个圆盘那样的天重叠起来。不能把“圜则九重”理解为西方地心说的九层透明的圆球形的天。中国的“浑天说”,所讲的天球也只有一层,并没有九层。李约瑟将“浑天说”翻译为“天球说”,是正确的。
再如,《论语·微子》载:“长沮、桀溺耦而耕,孑L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夫子抚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朱熹注曰:“言所当与同群者,斯人而已,岂可绝人逃世以为洁哉?”就是说,自己只能跟这些普通劳动者一起生活,怎么能离开人群而与鸟兽一起生活呢?在批判孔子的年代,有些人说孔子以“鸟兽”指斥长沮、桀溺,把他们诬为“鸟兽”。张岱年先生气愤地说:“这完全是随意曲解,可谓厚诬古人。”
(二)义理之学
研究国学的义理,就是研究思想。国学是数千年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逐渐积累而形成的。《尚书》汇集从尧舜禹到夏商周历代政治文件。这是儒家重视历史的表现。孔子继承了先圣的许多优秀思想成果,经过综合创新,形成完整的儒学思想体系。《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记进行改编的,孔子将自己的政治主张德政思想都贯穿在这本书中。
从汉代讲的“五经”。到后来的“七经”、“九经”、“十一经”,到清代阮元编的《十三经注疏》,这“十三经”就固定化了。这“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以及《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以上是经学的一个系统。汉代以后,历代儒家就在不断地注经,来阐发自己的见解,形成思想体系。董仲舒著《春秋繁露》,就是阐发《春秋》经,尤其是《公羊传》的思想。朱熹影响最大的著作就是《四书集注》,也是阐发《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思想,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从上面论述可以看到,典籍中的语言是不断变化的,但是,传统的思想大体上是连贯的。因此要研究国学,必须从总体上弄清楚其中的精神,才能正确把握。这需要深入研究,细心体会,经过考证,找出思想连贯的线索,才能真正准确地把握。有些人用断章取义的办法,作出评论或批评,多不能达到确切的阐释。
传统的思想是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当然也要跟着发展。因此思想的任何变化都跟时代变化有关,也与个人处境经历有关。分析某个思想家的思想成果时,总要与他之前的思想成果相联系,知道这种思想的源头;又要了解以后的思潮。知道他的思想对后代的影响。这样才好给这一思想以准确的定位。脱离历史,孤立研究,就很难确定一种思想的历史地位,也就不能作出恰当的评价。
读懂古汉语,是最基础的,古代称为“小学”。至于义理之学,那是更高的要求,是要研究“大道”的延续与发展的,是“大道之学”,简称“大学”。这里只是提到,不作详细论述。(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