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精华。我们现在设想,将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一点一滴地提出来分析,使它们转化成我们现在可用的思想,在社会上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社会风气逐渐变好,日臻完善。使民众,特别是新世纪的青年人,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自己培养成有高尚人格的、有求实精神的和有高雅情趣的杰出的创新型人才。这些道理如果明白了,国学有什么用,也就清楚了。
三、国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国学包括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也包括秦汉以后的儒、释、道三家。两汉之际从古印度传人佛教,东汉末产生了道教,此后,儒家、道教与佛教进行数百年的辩论,所谓“三教争立”,即三教都争取得到统治者的承认、支持。而三教互相辩驳,又互相吸收,逐渐走向融合,所谓“三教合一”。儒家讲心性修养,目的在于治国平天下。庄子将儒学概括为“内圣外王”。儒家讲伦理是为政治服务的,因此,可以说修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最终目的是为了外王。道家重视养身,都是为了长生不老,健康长寿。《吕氏春秋·重己》:“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生命是自己最宝贵的,按贵贱来说,天子这样最高的爵位,也不能与生命相比。论轻重,富有天下也不能与自己的生命交换。生命一旦失去,再也不会拥有。因此道家对于生命就非常谨慎。只有谨慎还不行,“有慎之而反害之者,不达性命之情也。不达乎性命之情,慎之何益?”不了解性命的规律,对生命虽然非常谨慎。却有害生命。古人知道这个道理,可惜的是现代许多人却不知道这个道理。本是为了养身,却害了身体。如何保养身体,道家很重视,有一套方法,主要还是顺其自然,遵循规律。道家重生、养身,有一些理论与经验。现代科学还不能完全解释,值得继续研究。道家的重生理论认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上下四方为六合,六合之外,指无限的宇宙,道家主张不讨论。六合之内的天下事,只论说不评议。关于帝王的事可以评议,而不辩论。既然“爵为天子”、“富有天下”都比不上自己的生命,那么,保养身体就是第一位的。因此,“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庄子讲了这么一个故事:韩国与魏国争地,韩昭侯愁容满面。魏国的子华子去见韩昭侯。子华子说:“现在如果有一个契约摆在你的面前,契约上说:左手拿着天下。就将你的右手砍掉;右手拿的话,将左手砍掉。如果拿到契约必定拥有天下。你会去拿吗?”昭侯说:“我不拿。”子华子说:“那很好!从此可见,两臂重于天下。整个身体比两臂更重。天下比韩国也重。现在所争的地比韩国还轻,你值得为它发愁吗?”㈣身体比两臂重,两臂比天下重,天下比韩国重。韩国比与魏国边界的地块重。为这样轻的地块而发愁,是不知轻重的表现。韩昭侯听了这一番话后,一下子轻松了,觉得不必为那块地发愁了,应该高高兴兴地保养身体,生命更为重要。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士人在争取功名的时候,信奉儒学,仕途不顺,就转向道学,隐居山林,当起隐者。或者虽然还在市井生活,却不再追逐名利,过着清淡的生活。甚至在朝廷上,也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可见,儒家重治国,道家重养身,佛教重养心,各有用处。
四、国学有哪些特点
国学有章句之学和义理之学。章句之学,简言之,就是一章一句地读懂古代典籍。义理之学,是要研究思想内容,并体会其中的大道。也称“大道之学”。
(一)章句之学
上面已经讲到,国学主体部分是用汉字撰写的典籍。要研究国学,首先自然要看懂典籍。那就要读懂汉文,主要是古汉语。汉字是方块字,一个字有三个内容:形、音、义。形指形状,形状是有变化的,其历史演变有长期的过程。从甲骨文开始,然后有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魏碑体、草书、宋体等。研究汉字形体变化的过程,是一门学问,叫文字学。音指读音,读音也是变化的,在古代如《诗经》中的诗都是押韵的,现在有的诗读起来就不押韵了,就是音变了,于是就有了古韵、新韵的不同。研究读音变化,也形成了一门特殊的学问,叫音韵学。汉字每个字都有它的意义,这些意义是非常复杂的。有本义,有引申义,有转义。在发展过程中,意义有变化,也更加丰富。许多典籍中还有一些假借字。有的一字多义,例如《周易》上的“易”字就有三义:易简、变易、不易。《说文解字》和《容斋随笔》都认为“易”是因动物蜥蜴而得名。《参同契》称“日月为易”,上为日,下为月,日月代表阴阳。黄振华认为“日出为易”。《周易》中的“周”字也是多义的。陆德明《经典释文》云:“周,代名也;周,至也,遍也,备也。今名书,义取周普。”周指周代,因为周文王演《周易》。周又有极致、普遍、圆周、圆满、全面、完备的意义。关于“天”字,也有许多义,汉代《尚书纬·帝命验》载天有五号:“尊而君之,则日皇天;元气广大,则称昊天;仁覆闵下,则称曼天;自上监下,则称上天;据远视之苍苍然,则称苍天。”这里还不包括庄子和荀子讲的天。《庄子·秋水》:“牛马四足,是谓天。”《庄子·在宥》:“神而不可不为者,天也。”《庄子·天地》:“无为为之之谓天”。《荀子·天论》:“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也不包括有七衡六间的“盖天说”之盖天、圆如弹丸的“浑天说”之浑天。王充《论衡》常用“时”、“数”、“命”等词,但从意义上体会,都是指未被人们认识的神秘的客观必然性。有些词,似乎差别很大,但在特定思想体系中,却表达相同或相似的意义。这也是必须注意的。有的字包含正反两义。如臭字,有臭与香相反两义。如“其臭如兰”,就是香的意思。又如禀,有接受和施予两种相反的意义。祥有吉祥与凶兆两个相反的意义。了解字的义,研究字义的变化,这门学问叫训诂学。《尔雅》是训诂学的最早著作。汉代经学传疏中有训诂内容,而训诂的重要著作有许慎的《说文解字》、刘熙的《释名》、张揖的《广雅》。《尔雅序》称:“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宋代邢呙疏:“诂,古也,通古今之言,使人知也;训,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㈣同一个字,古代什么意思,相当于现代的什么意思。这就是训诂。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