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目标和任务的具体化。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应随着历史发展、时代变迁、社会进步不断做出调整和创新,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就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了许多新的研究视角,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完善。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继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同时,还创新性地提出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虽然只有24个字,但是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从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层面对我国的价值观做出了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弥补了我国关于核心价值观理论的空白,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新的内容。如今,国际竞争已经由经济和军事的竞争逐渐转变为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软实力竞争。党的十八大在这一关键性的历史时期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有利于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全校范围内“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堂学习、课外实践、日常生活以及校园建设之中。
2.强调理想信念教育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进行理想教育,就是要使人们把共产主义理想内化为个人理想,树立共产主义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1]。由于理想是高于现实的,从而让人的心理产生距离感,产生对理想的怀疑和对个人能力的质疑,这种心理状态势必会影响理想的实现。所以与理想教育相比,信念教育更加重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本身就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实现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坚定信念。信念是理想实现的推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将共产党的这种坚定信念普及和推广,成为全体大学生的一种精神品质。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很大,如果没有理想和信念,这种压力只能够成为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而不可能转化为奋斗的动力。恩格斯曾经指出:“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2]倘若没有信念,理想无疑是苍白无力的,是没有现实意义的,人民依然只会满足于当前的社会发展而停滞不前。所以,高校要开展信念教育,尤其是要将信念教育与大学生当前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相联系,从实现个人理想上升为实现社会共同理想。
3.重视生态文明教育
在我国,生态文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严重,以及近年来不断爆发的地震、洪水、各种流感,逐渐引起了人们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人们开始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的现在与未来的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相等同的高度,形成“五位一体”的社会发展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优化国土空间、促进资源节约、加强环境保护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四个方面对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的生态建设做出了战略部署。但是要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仅仅依靠制度规定还不够,最根本的是要改变人们的固有意识,形成生态认知、培养生态情感、践行生态行为,这就需要重视生态道德教育。对高校来说,首先,要在全校范围内宣传生态文明常识,帮助师生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以及破坏生态环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其次,要培养师生的生态道德情感,比如生态荣辱观、生态责任感、生态是非观、生态价值观等等;最后,要形成道德践行长效机制,通过组织多样化的生态活动,让师生确实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和时代使命。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路径更加多样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路径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什么方式向人们传达其教育理念。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较多采用的是理论讲述、理论探讨、榜样教育等具有正面引导性、强制灌输性的途径。随着人的主体性意识的不断觉醒,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也正在实现从“文本”向“人本”,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变。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及如何提高公民素质时明确指出要“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这为我们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提供了新视野。
1.开展志愿服务,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开展志愿活动不仅仅能够帮助他人,发挥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价值,同时对于大学生群体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认识到自我的社会价值,从而为今后的人生规划做出更加理性的思考。中国古代社会中就有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无论是封建统治者,还是宗教组织、民间团体,都曾经是中国古代慈善活动的主要力量。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范围内掀起“学雷锋”高潮,把中国传统的助人为乐与践行共产主义道德紧密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我国的志愿服务是人们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方式,以实践性、自愿性、公益性、无偿性、组织性、价值性和汇通性为主要特征。[3]如今,我国的志愿服务发展与世界各国的非营利事业发展、志愿事业发展形成共同的趋势,对社会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大。目前,我国的志愿服务主要有针对社区服务的志愿服务团体,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志愿者团体,以及针对某些特殊人群开展的志愿服务组织。但是目前志愿服务在高校的普及程度并不是很高,类似的活动主要是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尚未形成全校范围内的长效机制。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提升我国人民道德素质方法的反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思想理论的重要宣传平台,在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以志愿服务活动为契机,让大学生群体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形成长效服务机制,应该是今后一段时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