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到鲍德里亚:生产与消费关系理论的后现代变迁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陈宇宙 发表于:2012-12-27 13:35  点击:
【关健词】马克思;鲍德里亚;生产与消费;后现代
摘要:在马克思的生产与消费关系理论构架中,消费被赋予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一直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在马克思那里,消费被确认为生产的一个“内在要素”,因为马克思当时没有也不可能直接预见到资本以文化的方式对消费的控制。鲍德里亚在后现代语境下

 自近现代科学昌明以来,物质生产活动在现实世界中所取得的某种霸权话语,似乎正在悄然消退,而消费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开始占有主导性地位,支配着整个社会经济结构。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术语体系理论,以其“符号消解现代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鲍德里亚的这种符号编码也具有严重的缺陷,丧失了对现实生活真正根基的应有重视和对社会批判的应有功能。

一、马克思的“消费”范畴是“生产的内在要素”

在马克思的生产与消费关系理论构架中,消费被赋予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整个经济过程的目的和归宿。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马克思认可詹姆斯·穆勒关于生产、分配、交换是手段,消费是生产、分配、交换的目的的观点,因为在实际的生活过程中“谁也不为生产而生产”,生产、分配、交换都是“中间的、中介的活动”[1]。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的消费范畴一直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因为,在马克思看来,它只是生产的内在要素,马克思当时没有也不可能直接预见到资本以文化的方式对消费的控制。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人类社会一刻也不能缺少对物质的需要,人们的生产劳动实践始终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性物质基础和前提。人类社会的生产主要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等。对此,马克思曾经有过明确的阐释,不应把社会活动的这三个方面看作是“三个不同阶段”,而只应看作是“三个方面”,或者把它们看作是“三个‘要素’”[2]80。但是,在这三个方面或要素当中,物质生产活动无疑占据着首要的和基础的地位,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先性。马克思指出:“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2]79这是马克思对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性制约作用的发生学确证。

在简单商品经济时代,由于生产的不足必然导致物质财富上的相对匮乏,因此直接的结果就是生产起着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直接主导和制约着消费。马克思当时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物质资料相对匮乏,生产是社会生活的核心,所以他特别强调生产的支配作用。强调生产的支配作用,并不是说马克思不重视消费,马克思实际上已经深刻预见到消费对于生产的重大意义。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7-1858年)中,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过这一点,那就是“消费从两个方面生产着生产”[3]28。这一论述大致包含着如下三个主要观点:其一,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只是中介,并不是目的,因为一切生产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消费。其二,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产品不同于单纯的自然对象,生产出来的产品当然不是现实的产品,只有在主体的消费中,它才“证实自己是产品,才成为产品”。也就是说,消费是“在把产品消灭的时候才使产品最后完成”[3]28。其三,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内在动力,创造出还是在“人们主观形式上的生产对象”[3]29,即生产对象的主观形式——意象性产品,从而创造出生产的需要和生产的前提。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消费者不能直接消费社会产品,必须通过分配取得收入之后才能进入消费,“随着分配的变动,例如,随着资本的集中,随着城乡人口的不同的分配等等,生产也就发生变动。最后,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3]37。由此,马克思得出结论: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这一结论只是从逻辑上的相互制约关系来说的,是为了突显消费的关键性作用和地位,与经济运行的实际过程并不完全一致。马克思此时要确证的是生产的支配作用,实际上还是把消费作为生产的内在要素。众所周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使得社会处于从生产型转向消费型的时期。马克思恰恰生活在这一转型时期,无疑注意到了短缺和丰盛、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他指出:“无论我们把生产和消费看作一个主体的活动或者许多个人的活动,它们总是表现为一个过程的两个要素,在这个过程中,生产是实际的起点,因而也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消费,作为必需,作为需要,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但是,生产活动是实现的起点,因而也是实现的起支配作用的要素,是整个过程借以重新进行的行为。……所以,消费表现为生产的要素。”[3]31

在马克思看来,就一个并非单独的主体来说,生产和消费总是表现为一个行为的两个要素,因而生产和消费之间具有某种直接的“同一性”。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而生产与消费同一和消费同生产同一的这种直接统一,并不排斥它们直接就是两个东西。由此可见,“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3]28。虽然生产和消费具有某种直接的“同一性”,它们之间互为前提又互为手段、中介,但是,这并不表明生产和消费在资本运行过程中的地位是完全等同的。如前所述,生产无论如何都是整个经济过程的实际起点,因而“也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而消费作为需求则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内在环节、内在规定。也就是说,消费只是作为中介而存在的,存在于主体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之中,成为新的生产和再生产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以生产为核心的生产与消费关系理论,其重要意义在于,把商品视为一种现代性的“现象”,因而是一定的,暂时的,历史的情境;更重要的是,马克思深刻洞悉了生产相对于消费在人类现实生活中的优先权,从而使得《资本论》不仅成为一项“伟大的工程”,而且成为一项严格意义上的“天才的工程”,因为它“既说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运行方式和社会结构,又说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4]。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生产为基础和核心来透视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揭露资本主义的非人性质。他认为:“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5]89-90一句话,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被思辨地颠倒了,“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关系的虚幻形式”[5]90。这是非常深刻的见解,至今仍有其重大的价值。二、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生产与消费关系理论的符号解码(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