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变换”概念歧见分析(3)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臧立 发表于:2012-05-05 15:03  点击:
【关健词】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物质变换;新陈代谢
(一)第一个层次:自然的物质变换 自然的物质变换是自然界自发形成的物质变换,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由自然界中生命体通过摄食和排泄进行的新陈代谢活动以及由此引起的物质循环;二是自然界中无机物质自发的物理、化

  (一)第一个层次:自然的物质变换
   自然的物质变换是自然界自发形成的物质变换,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由自然界中生命体通过摄食和排泄进行的新陈代谢活动以及由此引起的物质循环;二是自然界中无机物质自发的物理、化学变化,如铁生锈、岩石风化等。马克思将这后一种情况称之为“自然界的一般物质变换”[9]64-65。
   从本体论的维度来看,第一个层次的物质变换是第二、第三个层次物质变换得以发生的物质基础;从认识论的维度来看,则是正确认识第二、第三层次物质变换的认识基础,也是正确理解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的基础。有些研究者忽视这一层次物质变换的意义,认为“脱离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物质变换是不存在的。”[13]持这一看法,就不能解释马克思所说的“物质变换的纯粹自发形成的状况”[7]552-553,也就失去了对整个物质变换理论的认识基础。
   还有的研究者仅仅看到第一种自然的物质变换,忽略第二种物质变换,从而将这一概念看成“包含人类在内的所有动植物、微生物等生命体为维持生命活动必须在体内或与体外进行物质的代谢、交换、结合、分离活动”[14]。还有人断定,“多数研究者都是在生理学意义上理解物质变换这一概念,并且首先肯定它本身是一个生理学概念”[15]201。这种理解完全是把“物质变换”等同于“新陈代谢”,无法解释马克思所说的“铁会生锈”这类“自然界的一般物质变换”现象。
   自然的物质变换是自然现象,但也可能引起一些环境问题,如洪水、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这些虽然不是环境思想研究的主要内容,但对正确理解第二、第三层次物质变换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认识基础。
  (二)第二个层次: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动物意义上的人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二是由劳动引起的物质变换。
   第一种物质变换虽然是一切生物共同具有的,不能反映人同自然关系的特点,但也不能忽视,看不到这一点,认为“离开了人的劳动生产活动,在人与自然之间就没有任何物质变换活动”[15]202,就无法解释“人为了维持生命,需要呼吸空气、饮水、摄取食物(同化)、排泄(异化)”[11]这些所有生物体都具有的物质变换(新陈代谢)现象,难以理解人同时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双重地位。
  第二种情况是由劳动引起的物质变换。对这种物质变换最常见的误解是将马克思劳动定义中的“物质变换”当成一个生理学概念,施密特认为“把劳动过程称为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这种表述,都属于生理的领域,而不属于社会的领域。……马克思使用物质变换概念不单纯是为了比喻,他还直接从生理学上去理解这个概念”[16]。施密特在此完全错误地理解了马克思,忽略了马克思在解释“物质变换”用法时特别说明的,“在说明生产的‘自然’过程时我也使用了这个名称,指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6]422。施密特没有注意到,劳动(尤其是工业劳动)引起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已经远远超出了动物意义上的人同自然界之间的饮食、呼吸、排泄等新陈代谢关系——把石块磨制成石斧、把矿石冶炼成金属、用木料、金属、塑料制成家具,都不是用新陈代谢能够解释的。
   简而言之,“新陈代谢”是动物同自然界联系的方式,具有生理学的意义,用这一概念只能说明动物意义上的人同自然界的关系。而“物质变换”在这里不仅保留了“新陈代谢”的原来含义,还被赋予了人类学、社会学意义。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准确地解释马克思提出的“物质变换裂缝”问题。
   马克思所说的“物质变换裂缝”问题,是说“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7]552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了上述两种不同意义的物质变换:“衣”和“食”。
   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以“衣”的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组成部分”,主要是棉、毛、皮等,这些原材料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土地。将棉花和皮毛制成衣物,是一个劳动过程,即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也就是第二种意义上的物质变换。世界上需要穿衣服的只有人,动物不需要穿衣服,所以这里说的主要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而由“食”引起的物质变换,则主要是指人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纯粹自发形成的状况”[7]552-553,即第一种意义上的,也就是动物意义上的人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虽然说食物也是劳动的产品,但是从总体上看,人的消化和排泄活动引起的物质变换是一种“由生活的自然规律决定的物质变换”[17]916,不同于由劳动引起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对于上述两种情况的物质变换,马克思区分得十分清楚,如在解释消费排泄物时,将其分为两类:“部分地指人的自然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排泄物,部分地指消费品消费以后残留下来的东西。”[17]116-117马克思在说明物质变换“裂缝”问题时,将物质变换区分为“社会的以及由生活的自然规律决定的物质变换”[17]916,这种区分看似琐碎,实则非常必要,尤其对认识环境问题的实质至关重要。因为 “由生活的自然规律决定的物质变换”(新陈代谢)“是天然符合自然规律的物质变换”,而“以劳动为中介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既有可能符合自然规律,也有可能违背自然规律。因此,劳动的目的性中包含着环境危机的可能性”。[11]如果将“物质变换”仅仅看做是一个生理学概念,将其与“新陈代谢”等同起来,就难以认清环境问题的实质。
  (三)第三个层次:社会的物质变换
   社会的物质变换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变换,具体地说就是指商品的交换。“交换过程使商品从把它们当作非使用价值的人手里转到把它们当作使用价值的人手里,就这一点说,这个过程是一种社会的物质变换。”[7]122在分析W-G-W(商品—货币—商品)时,马克思将这种交换的两端(W-W)称为“真正的物质变换”[18]113。有一种看法认为,社会的物质变换是“以商品为媒介”[19],这是不准确的,因为马克思虽然有时也称货币为商品,但在讲到物质变换的媒介时明确指出,“货币是这种交换的媒介”[18]113。为了区别W-W和W-G或G-W,马克思将货币和商品的交换称为“形式变换”,他指出,“货币流通不过是商品形式变化的表现,或者说,不过是社会的物质变换所借以实现的形式变换的表现”[18]126。弄清楚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社会的物质变换由于在使用价值的交换过程中掺入了货币,使之发生了异化,“商品的使用价值标准由于交换价值的需要而被严重破坏和改变。……连同现代市场营销力量对生产的控制,已使资本具备了在制造产品的同时还制造‘需求’的能力”[20]。这种情况对环境问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就需要制造更多的“需求”,生产更多的产品,生产规模越大,对环境的影响也就越大。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