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信力危机:网络舆论的影响机理(2)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郝继明 发表于:2012-10-28 21:19  点击:
【关健词】政府公信力;群体极化;网络舆论;影响机理
七、网络传播的塔西佗效应,使个案引发全局的扩散力增大,打击了政府公信力 古罗马执政官塔西佗认为,当政府不受欢迎时,好的政策和坏的政策都会被人民责难。在网络公共事件中,一些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往往会陷入塔西佗

  七、网络传播的塔西佗效应,使个案引发全局的扩散力增大,打击了政府公信力
  古罗马执政官塔西佗认为,当政府不受欢迎时,好的政策和坏的政策都会被人民责难。在网络公共事件中,一些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往往会陷入“塔西佗”效应。他们对网络事件总是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认为网络公共事件中负面舆论的影响只是涉及某一部门某一领导,因此不愿意主动出面积极回应。但实际上,在一个地区出现的负面事件或舆论,即使与政府无关,最终都会对当地政府和地方的领导干部形象产生负面影响。如果相关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坐视公信流失、舆论沸腾而不闻不问,漠然置之,就会在塔西佗效应中越陷越深。人们会将“天价烟局长事件”与南京的干部作风和南京市政府的工作作风联系在一起,而这种印象一旦形成,要想消除,恐怕要付出相当大的时间与努力。因为网络传播的典型特征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如果政府在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缺席、失语、妄语、诳语,甚至想要遏制网络的“众声喧哗”,则更加损伤自己的公信力。
  八、网络传播的民粹效应,使敌对文化的瘟变力增强,腐蚀了政府公信力
  民粹主义表现为无原则顺从、迎合大众。媒体的民粹效应,就是媒体带有“民粹主义”倾向的片面报道在公众心目中形成“刻板成见”。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凸显的关键时刻,如果媒体简单地否定一切,放大仇富仇官情绪,就会引发社会更大的不满。现在很多媒体尤其是网络传播,往往热衷于曝光官员贪污腐败、商业欺诈、教育与医疗高收费乱收费、行政执法人员的不作为乱作为。这当然是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但是,如果不加以客观分析,不进行正确引导,就会造成人民群众对政府愈加没有信任感,甚至错误引导了年轻一代的价值观(网民中有三分之一在20岁以下),使年轻一代觉得中国政府黑暗透顶。一旦年轻一代被错误的思想所引导,则可能出现“虚拟世界中的公民自由主义倾向”,就会进一步放大“民粹效应”,激发出更多的反对政府的声音,形成“敌对共识”。所谓敌对共识,是社会群体在媒体和意见领袖的诱导下,把多数人的注意力禁锢在一个方向上产生一种情绪和立场的趋同。意见领袖往往用这样一种共同的感受和情绪来定义社会紧张的原因: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社会问题?为什么有如此多的社会不公?是因为有不合理的制度、不公正的政府。这样的敌对共识对于涉政事件的解释规律就会是:政府和政府体制出了严重的问题。敌对共识会严重瘟变核心文化基因,模糊道德意识与道德判断标准,挑动群众不满和仇视心理,最终腐蚀政府的公信力,甚至被敌对势力利用。
  九、网络传播的荷叶效应,使习惯性质疑的裂变力加剧,侵蚀了政府公信力
  一个池塘里本来只有一片荷叶,在第二天长出了2片新的荷叶,第三天又长出4片新荷叶,第四天新长出8片,一直到第47天,人们看到池塘里有四分之一的地方有荷叶。但让人惊奇的是,在第48天,人们发现荷叶覆盖了半个池塘,又过了一天,荷叶就几乎掩盖了整个池塘。在网络中,一条信息的点击率如果高到一定的程度,比如说被某一网站、论坛、社区等置顶,那么这条信息随后的点击率将成几何级数上升,传播范围也会从某些特定的网站或社区迅速扩大到整个网络世界,产生“荷叶效应”。目前,国内国外门户网站都有24小时即时扫描搜索的软件,一有抓眼的新闻(如火灾、爆炸、官员腐败等)就立即抓进自己的新闻页面,并在12-24小时内使相关消息像病毒裂变一样高速传播。涉政事件因为多数网民的习惯性质疑,其荷叶效应最为明显。习惯性质疑是网络公共事件中一种特有的现象。作为社会情绪的“集装箱”,很多网民在对待网络事件时具有强烈的情绪化选择。一些反映社会丑恶现象的信息,不论真假,往往在网民中被无限放大;而一些党委、政府的正面信息,却很容易被打上问号。习惯性质疑主要表现为对政府行为的质疑。如建设部曾经在其网站上公布《关于征求90平方米以下住宅设计要点意见的函》,可不到24小时就废止了该函。再比如,在天涯论坛关于368万天价过路费的讨论中,网民不但质疑收费的合理性、法律的公正性,而且将矛盾扩大到质疑制度的公正性,以至质疑整个执法群体。
  十、网络传播的赈灾效应,使政府信息公开不足的影响力凸显,破坏了政府公信力
  所谓赈灾效应,主要是指政府对涉政公共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不足。赈灾效应本来是说中国古代发生灾害时老百姓希望政府开仓放粮,而政府拒绝解救百姓困苦,绿林好汉就出来打家劫舍、劫富济贫。等到政府镇压绿林好汉时,老百姓自然会支持绿林好汉而不支持政府。涉政突发事件发生后,群众很想了解事件的真相,政府也有信息发布的义务和权威性。但是政府不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而是等到各类媒体炒作和流言四起的时候,才花更高的代价去解释、澄清、辟谣,甚至去找这些媒体“算账”,结果当然收效甚微,更失去了群众的信任。在我国,80%的社会信息资源掌握在政府部门,而只有20%的政府信息是公开的。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政府部门一直没有向群众解释政府决定和行为的习惯,政府往往运用其权力垄断信息,政务信息不公开或公开很少。即使公开,也属于权力型公开,公开什么,以什么渠道公开,什么时候公开等等,都由政府自己说了算,公众完全是被动的。这种公开方式具有浓厚的清官意识和不确定性。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政府不公开信息或慢公开信息,必然带来流言和谣言的传播。例如,2007年哈尔滨停水事件导致谣言漫天飞,国新办副主任王国庆在总结教训的时候说:因为没有及时、准确地将有关真实信息公开,而是采取捂、盖、瞒、压的做法,致使谣言四起,引起群众恐慌和社会动荡,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个后果完全是政府自己造成的,责任自然由政府自己承担。 二
  几点结论:
  第一,政府公信力是国家和社会的无形资产,是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体现了政府的权威性、社会信誉度及其在公众中的影响力。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的品牌,是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赖,它表现为政府强烈的对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等理念的追求力和行动力。对于政府来说,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的生命,是政府不断前行的翅膀,政府应该像小鸟爱护自己的翅膀那样爱护自己的公信力。政府公信力的影响是放射性的,尤其是网络传播,会使政府公信力在社会公众中扩散,乃至产生巨大的连锁反应。政府公信力弱化或下降会导致社会不良的信用行为,致使整个社会信用环境恶化。一旦公众对政府失去信任,重新恢复政府公信力将极其困难,而且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为政府“好事做了千千万,抵不上一件犯忌行为”。(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