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郝继明(1969- ),男,安徽安庆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一、网络传播的群体极化效应,使负面联想的激活力引爆,冲击了政府公信力
网络群体,就是一定规模的网民围绕特定的现实主题,在一定诱发因素的刺激下产生的、以意见的强化与汇集为特征的具有现实影响力的网民聚集。[1]美国法哲学家桑斯坦(Cass Sunstein)曾描述过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2]在我国当前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某些人长期压抑的不良情绪在网络中可以一股脑发泄,一些网民因此迅速成长为网络哄客、骂客;众多关于社会阴暗面的报道、揭发和指责,在网络里相互激荡和共鸣,助长了负面的消极情绪。情绪化的言论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很容易得到众多网民响应,从而引发有害的舆论。政府和有关部门如果不能进行及时、理性、负责任的舆论分析和回应疏导,就会使少数网民局限性的经验认识与未经证实的诸多信息相联系并使之绝对化,从而使大众丧失对政府公正的信心。
二、网络传播的首因近因效应,使虚拟社会的聚合力彰显,降低了政府公信力
首因效应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人们以后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首因近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如果相关政府部门总是落后于网民公布的信息甚至是置网络信息于不顾,不及时公开权威准确的信息,就会导致以讹传讹,尤其是导致涉及政府的负面消息或热点信息的广泛传播。“一个热点新闻事件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能够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比如,自2007年10月15日天涯社区的首帖质疑《陕西华南虎又是假新闻?质疑图片的6个疑点》到2008年2月陕西省政府通报批评陕西省林业厅,期间网民的“打假”行动就没有停止过,并一波比一波厉害、一波比一波深入、一次比一次一边倒、一次比一次聚合力强,就是首因效应和不断新出现的证据引发的近因效应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虎照”真假之争的意义在传播中已远远超出了照片本身或“华南虎”是否存在本身,因而形成了对政府公信力的重大考验。
三、网络传播的沉默螺旋效应,使强势意见的感染力加剧,打压了政府公信力
沉默螺旋理论认为,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发觉某一方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会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反复循环,便形成了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从网络传播的舆论发展规律来看,网上热衷发表意见的主要是“意见领袖”。在沉默螺旋效应的作用下,意见领袖的“话语权”会越来越强势。意见领袖是网民沟通中的“小广播”和“大喇叭”,是网络传播中的“评论员”和“情报员”,他们在特定的领域和空间拥有强大的话语权,潜意识里影响着数以万计的围观网民。在强势意见的感染下,很多网民表现为:“有意识的人格已经消失,无意识的人格占据主导地位,情绪和观念的感染、暗示的影响使集体心理朝着某一方向发展,并具有将暗示的观念立即转变为行动的倾向。在强势意见的感染下,网民个人的文明程度降低,理性思考和自我控制减弱甚至消失。在感染的作用下,个体会被一时的冲动所主宰,卷入非理性的狂乱之中。”[3]这在涉及政府的舆论传播中,极易导致打压政府公信力的态势。
四、网络传播的样本偏差效应,使网民理性的判断力下降,流失了政府公信力
心理学认为:人们往往有这样一种认知倾向,喜欢把事物分为典型的几个类别,然后,在对事件进行概率估计时,就过分强调这些典型类别的重要性,而不考虑有关其他潜在可能性的证据,这叫选择性偏差。选择性偏差的后果势必使人们倾向于在实际上是随机的数据序列中作出典型选择,从而造成系统性的预测偏差。例如,很多网民轻易将复杂的社会矛盾简化为壁垒分明的社会对立,将对于弱者的同情和对弱肉强食的义愤引申为仇富、仇官等情绪化的社会心态等。在这种心态下,人的行为会失去理性,产生盲目性和狂热性。样本偏差效应最主要的表现是网络媒体的先行审判。“媒介审判是一种新闻报道干预、影响审判独立和公正的现象,其具有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情作出判断,对涉案人员作出定性、定罪、定量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的特征。”[4]在网络审判中,网民和舆论的重点都放在了涉政事件的司法内核层面,而司法体制是政府执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一个政府、社会得以公平、公正地运行的基础保障。因此,网络审判对于这种基础的质疑,会大大削弱政府的执政能力,从而对政府形象造成严重的影响。
五、网络传播的累积加倍效应,使现实与虚拟的共振力加强,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的指数式增长,使危险和潜在威胁的释放达到了一个我们前所未知的程度。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指出:虽然现代性孕育着稳定,但现代化过程则滋生着不稳定。政府公信力会受到现代化过程中很多因素的影响,弗雷德里克森就说过,工业化和科技的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人口膨胀、社会治安、环境恶化等诸多社会问题,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性和多元性环境导致了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客观上引发了政府的信任危机。所谓累积效应,指的是公众对政府部门行政能力和行政行为的一种总体印象和感知。来源于政府长期的日常行为以及公共事件处理的方式和绩效,往往会在公众中形成一种累积性的评价。这种累积下来的心理构建出一种集体记忆或集中记忆,等到某个“引爆点”点燃时就加倍甚至成倍爆发。比如,在“躲猫猫”事件被曝光后不久,很多网民就把它和“俯卧撑”案件联系起来,加以质疑、指责、嘲讽和抨击,并且脱离事件本身,将问题上升到了对国家司法制度和公权力滥用的批判。可见,网络传播的累积加倍效应影响着政府公信力危机的广度和深度。 六、网络传播的眼球效应,使涉政事件的关注力激增,影响了政府公信力
在信息社会,人们从不担心缺少信息,而是担心无法从海量的信息中检索出自己所需要和所关注的内容。因此,传播者在传播的过程中会想方设法去引起公众的注意,依靠吸引更多公众的眼球去实现传播的有效性。涉政事件对公众有着天然的吸引力,有着很强的眼球效应。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被调查者的61.8%对重大新闻的了解一般都首先从互联网上看到,76.9%表示上网以后比以前更加关注社会事件,41.9%承认互联网是他发表意见的主要渠道。而在问及最关注哪些热点事件时,政府公职人员的腐败、政府行政执法的不当、司法的不公正以及政府对经济社会管理的失范等是网民最为关注和感兴趣的事件。2011年第三季度统计的1485个热点舆情事件中,负面话题达940个,占比63.3%。负面话题中近七成与政府部门及其干部相关,如7.23动车事故、河南性奴案等。涉政事件是最吸引网民眼球的事件,政府不依法行政或者政府的行为不公平不公正最受网民关注,往往会对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上海“钓鱼执法”就是这样,执法人员采用了引诱、欺诈、胁迫甚至暴力的手段取证,违反了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引起网民广泛批评。所以,《小康》杂志就此进行的调查表明:政府官员以80.3%的绝对多数当选为信用最差的群体。(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