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专业导师制"项目的实践研究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徐月明 发表于:2010-02-22 10:15  点击:
【关健词】计算机专业;专业导师制;项目活动平台;专业实践活动
摘 要:计算机专业“专业导师制”项目是在课堂教学外实施的项目化专业实践 活动。文章分析了专业导师制项目提出的背景、预期目标和实施原则,介绍了构建专 业导师制的项目运作方式,以及项目实施的主要专业实践活动。


“专业导师制”是相对于目前高校广泛开展的本科生导师制而提出的,是浙江教育学院信 息学院根据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从计算机专业的学习特点出发,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 在课堂教学外实施的项目化专业实践活动而开展的一个教学改革项目。专业教师根据自己专 业研究方向和从事的开发项目,结合大学生科技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新苗计划”,以专业导 师身份提出专业特色研究方向或实践项目,组织项目开发小组、竞赛小组或课程实践兴趣小组 等,实施对部分学生进行专业强化的、个别化和特色化的指导。该教改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在专 业兴趣、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上都有了提高和发展。
一、“专业导师制”项目提出的背景 (一)针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补充需要
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1-2l,开始是研究生导师的“个别辅导制”,19 世纪被应用到本科生的培养模式。英国的大学导师不仅仅有学习导师,还有生活导师、就业导 师等。本科生导师侧重于解决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对专业产生兴趣、如何做人等问题,从根本 上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
在我国,2002年北京大学率先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国内高校都陆续探索建立“本科生 导师制”。目前导师制已在大多数高校建立和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 效【3一】。“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弥补了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完善了学生管理体制,培养 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学相长。
目前,“本科生导师制”是作为一项学生培养制度建立的,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各高校的 实施效果并不一致。“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l’5】。
首先,“本科生导师制”要求全体教师关注学生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 教育环节,对学生的教育要有整体性和一贯性的观念,自始至终和任何环节都不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由于目前高校师生比普遍较高,教师教学科研任务很重,导师的时间和精力投入 难以保证,要求全覆盖面的“本科生导师制”难以真正深入。有些院校从三年级开始实行,而一 二年级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无疑失去了影响学生成长的最佳时间。
其次,“本科生导师制”主要是通过联系、谈心等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生活等方面的指导, 对学生给予学习方法的帮助,给学生选择专业方向提出一些建议。但根据学习心理学理论看, 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高需要从专业实践中学习和锻炼,需要“经历”专业研究过程,这也反映出 “本科生导师制”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帮助有限。
第三,“本科生导师制”作为学校学生培养制度往往规范性强,目前大学学生管理和教学授 课方式基本采用班级制,虽然经过热热闹闹的选择导师过程,但一经选定,往往换选困难,这难 以照顾到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日益明显带来的学生在个人兴趣、学习能力、特长等多方面的差 异【6J,难以适应学生不同的个性要求和发展变化。
因此,作为“本科生导师制”的补充,非常需要一个专业实践活动平台来强化专业实践能力 的培养和提升。
(二)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的多样化的需要 目前,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可以分为“研究型”“工程应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7]
等不同类型。研究型人才要求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好的学术修养和较强的研究能力;工程应用 型人才需要较好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程中去的能力,着眼于工程的应 用;技术型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更强调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技能型人才主要 强调岗位技能的操作能力。
根据我校近3年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毕业去向统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范本科) 毕业生,研究生升学人数不到10%,在基础教育教学工作岗位的约占20%,大多数毕业生在计 算机工程技术、软件开发等岗位工作。计算机应用技术(高职)毕业生约15%参加专升本学 习,约30%从事软件项目开发、编程,其他毕业生基本上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技术的 应用工作。因此,我们把工程应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列为主要的培养目标。根据这一培 养目标定位,非常需要强化学生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构建学生专业实践平台,让学生“经历” 项目过程。
(三)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需要 目前,大学教学授课方式仍基本采用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的教学可以保证教学过程
的规范性、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培养目标统一性,可以满足人才培养的基础要求。但这一教学 形式难以适应信息技术的高速变化和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难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差异。由于班级制授课教学需要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起点水平和学习风格,专业课程的 教学容易缺乏研究深度,弱化专业实践能力。
在严格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基本上是课程实验、课程大作业等,综合性设 计实验,特别是与工作实际相接近的项目型研究的教学环节薄弱,且介入太迟。教学见习活动 听看多,动手实践少,不够深入;毕业设计(论文)通常都安排在最后学期,这时学生已忙于找工 作,难以专心。信息技术专业发展变化快的特点也造成了信息技术人才就业市场的需求多样 化,而且不断变化,入学时统一制定的培养方案中的教学实践环节适应性较差,培养出的毕业 生难以快速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