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网络视角下的中国阶层关系和谐机制研究(2)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唐云锋 牟丽琴 发表于:2012-05-04 11:21  点击:
【关健词】政策网络 阶层和谐机制 共同社会价值观
从政策网络的角度来看,网络子系统中各个成员价值观的趋同是子系统内部建立共同标准的前提条件。伴随着子系统内价值标准的趋同,系统成员之间会产生共同目标,并在互信的基础上通过资源的交换与整合来实现系统成员

  从政策网络的角度来看,网络子系统中各个成员价值观的趋同是子系统内部建立共同标准的前提条件。伴随着子系统内价值标准的趋同,系统成员之间会产生共同目标,并在互信的基础上通过资源的交换与整合来实现系统成员的共同目标。再通过顺畅的网络沟通,为其他各个子系统所接受和承认,这样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成员也会进行不断的意识碰撞,价值观念转移,从而达成整个社会价值观的趋同。目前,我国的各个网络子系统内部的价值观趋同只是建立在暂时利益相同的基础之上,表面上一致的价值观只是从众心理的直接映射,这种网络子系统的理性程度严重不足,不仅不利于政策网络的成熟,更不能达到最终的价值观趋同,从众的盲目性反而会加剧阶层之间的对立情绪。  三、政策网络视角下阶层和谐关系的构建
  从政策网络的视野看,要实现社会阶层和谐应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方面,从政策网络的参与主体这个角度出发,对系统节点的管理者进行动态管理,实现参与主体之间的理性互动并促成群体间互信以期最终形成价值观趋同,而信息资源的公开和沟通渠道的畅通是完成这一过程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价值观的趋同毕竟是一个长时间、多方位努力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所以,在这一理想状态成为现实之前,政府需要建立阶层矛盾的疏导与化解机制,同时,还须提高应对因阶层矛盾激化引起的应急事件处理能力。
  (一)阶层和谐的新路径:从价值观趋同到利益共同体
  1.培育有独立思辨能力的准子系统管理者,打破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个体所普遍具有的心理现象,引发民众“盲目从众现象”的原因在于相关信息难以获得或者领导者是该方面的权威人士。一旦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完全公开,网络节点上的管理者进行定期的动态变更,这种非理性的盲从现象就会消减。首先,变更管理者能够让更多去个性化的个体参与系统管理,培育其自身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这也为提高网络参与者的参政议政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动态管理者消除了形成绝对权威者的潜在可能;最后,众多具备独立精神的准系统管理者结合而成的系统主体会在充分获取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对主导网络的主流价值观进行重新审视,并借助网络(Internet)发起“反沉默的螺旋式”的价值观交流。不同的价值观在经过不断的碰撞之后并不一定会形成表面上的大一统,但是密集的交流,公开的信息会让不同利益取向和不同价值观的主体彼此了解和信任,网络中的各个利益群体会因此而形成相互依赖和信任的精诚合作关系。网络中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沟通也即是各阶层之间的沟通,但仅有这种阶层之间的沟通还是不够的,形成社会认同的共同价值观还需要建立各阶层与政府之间的互通桥梁。
  2.构建阶层间便捷的沟通渠道。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在阶层之间展开公共辩论、表达阶层利益、披露不公平事件以达成社会各阶层的相互理解和谅解。如制定相关《网络对话制度》,在社区建立群众意见建议受理中心,实现群众诉求网上反映、受理中心网上分送、责任单位网上认领、办理情况按程序审查、办理结果网上回复,办理效果网上监督;依托社区建立网络对话制度,市级部门和相关单位负责人定期走进地区新闻网网络的网络直播间,就网民关心的问题和部门工作与网民真诚对话,听取网民的意见和建议,共话社区建设与发展;开通政府部门QQ,设立专门的“网络新闻发言人”,政府官员与群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博沟通,通过此类沟通方式的创新,政府能够直面舆情,各阶层能够及时理解政策。参与各种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也是增加各阶层成员之间接触的重要渠道。同时,由多阶层人士组成的政策子系统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因为这样的组织能够整合各阶层的利益和价值观,对于消除阶层之间的紧张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3.融合并促成各阶层形成趋同的价值观。政府通过各阶层上达的“民意”了解各方“民情”,而后通过汇集、分析、总结各方“民情”、“民意”形成能够使各阶层接受并符合国情、传统的共同社会价值观,并以国家白皮书形式下发,使之成为全民的精神支柱,统一的社会价值观。⑧政府下达的《共同社会价值观白皮书》是建立在我国具体国情和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之上的,必须是各阶层都可以接受的基本价值观。即便是这样的价值观,也不会随着《共同社会价值观白皮书》的制定而自然而然的被普遍接受和认同,在倡导“经济人”、“理性人”理论的当下社会,趋利的个体会为了追逐自身利益违背熟知的基本价值观。因此,培育社会共同价值观应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教育入手,并佐以相应的媒体宣传和文化熏陶。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或许还会被冠以“复古”、“精神控制”等罪名为部分公众所抵触,但这些毕竟都是局部的现象。只要将这些共同价值观细化、具体化,以解决具体民生问题的形式出现在群众面前,就能为公众所接受,最终形成各阶层价值观的统一。
  4.在统一的价值观基础上实现阶层间的互信互赖。当政策网络中的各个主体的价值观统一在社会共同价值观之下时,便意味着社会的道德体系业已建立,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信赖和相互依赖的良好关系。这种融洽的网络关系为促成网络参与主体资源共享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与此同时,网络管理者手中集中了大量信息资源和社会关系资源,为争取群体共同利益提供了必要的取胜砝码,并最终促成有利于实现阶层共同利益的公共政策。
  5.实现阶层间良性互动、利益的均衡和关系的和谐。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后,社会共同价值观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形成互信互动的阶层关系,并推动有利于阶层共同利益实现的公共政策出台,从而达到各阶层利益的平衡。阶层利益在平衡之中实现也反过来继续促进阶层之间的关系融洽,增加了各阶层平等对话的机会和欲望,从某种程度上甚至取得了“阶层谅解”这个意外成果。以此推之,阶层关系的和谐必定逐渐加深原有的社会共同价值观在各阶层群众心中的认同感,巩固人们开始慢慢形成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周而复始的循环,中国传统的源自儒学的价值观渐渐深入人心。这种价值观是根本的“为己”价值观,表面是谦恭礼让,效力与服从公共利益,实际上将关爱他人、公共利益至上作为获得个人心理满足和实现个人利益与价值的最高境界。要构建出持续发展、根基稳定的和谐社会,需要致力于突破小我狭隘的利己之心,以期通过一个又一个自内向外的利益与价值的同心圆渐次辐射放大,以成就阶层和谐,社会和谐。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