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业主与承包商信任问题研究综述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尹贻林 王垚 发表于:2013-06-19 19:56  点击:
【关健词】业主与承包商;信任;本质;控制;项目成功
 摘要:工程项目业主与承包商信任研究经历了从借鉴性到基于项目情景分析的发展脉络。不同区域承发包市场、业主与承包商信任形成的前因要素、对信任的感知都存在差异。同时还发现统一于项目治理框架内的信任与控制具有互补性;信任通过项目管理与治理等中介变量促进项目成功。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趋势。

    Research Summary of Trust between Owner and
  Contractor in Construction Project
  YIN Yi-lin1,2,WANG Yao1
  (1.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
  2.School of Management,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384)
  Abstract:This paper,on trust between owner and contractor in construction project,process of reference study to situational analysis.In different construction markets,trust attributes and trust perception between owner and contractor are different;trust and control are complementary in the framework of project governance;trust can facilitate project success through project management and project governance.And,based on literature analysis,it indicates tendency of relevant research in space perspective.
  Key words:owner and contractor;trust;essence;control;project success
  工程实践中,业主与承包商关系被习惯性地界定为一种对立的、缺乏效率的契约关系,对抗思维普遍存在,相互不信任制约了项目成功的实现。缘于对现实情景的关注,学者们对业主与承包商信任问题产生了兴趣。Kadefors以项目缔约及履约阶段特征为切入点,剖析了不信任表象:在契约谈判阶段,业主与承包商将过多的精力置于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合同条款设计,试图将更多的风险转嫁于对方,风险分担合理性受到了损害,甚至在项目初期就出现了因不信任而导致的合作困境[1];在履约阶段,双方的不信任诱发了在面对诸如变更、索赔等风险扰动因素时,总是以不合理变更、恶意索赔的预期审视对方,争执与冲突抑制了项目管理绩效的持续改善[2],即使是施行被广泛认知具有较强合作特征的“伙伴关系模式”,项目也可能因信任度不足而失败。
  受O E Williamson治理视角下的组织信任研究启发,工程项目业主与承包商信任功效被揭示,经验表明工程交易中的信任具有降低交易成本,缓释合作困境的功能。尽管相关实证研究还不够聚焦与系统化,但业主与承包商信任的建立可有效促进项目成功的论断已在不同项目情景中得到了证实[2,3]。近年来,针对业主与承包商信任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以现有文献报道为基础,本文围绕信任本质、形成及动态演化等一系列主题,梳理信任研究的内涵与外延,探索研究未来趋势与方向。
  1 工程项目业主与承包商信任本质解析
  1.1 项目特征认知下的信任本质揭示
  对于工程项目范畴内的信任本质,理论界还未有公认解释[4]。但可以看出:项目本质的差异化界定决定了信任在项目情景下的本质特征。传统观点将项目视为在一定约束下进行的一次性任务,侧重投入与产出关系,信任在其中表现为除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外,影响项目成功与否的另一项要素[5]。随着对项目本质的深入理解,研究范式从技术型逐步过渡到了契约及关系。在项目临时性契约组织及社会网络组织认知下,业主与承包商信任本质体现了“嵌入性”观点,即信任以关系治理因子或非正式制度环境的形式显现于项目情景内,并与契约治理要素相互作用,实现治理机制的均衡[4,6]。不同项目特征认知下业主与承包商信任本质解析见表1。
  尽管针对工程项目业主与承包商信任本质的零星研究散落在资本要素、项目治理因子与制度环境、影响参数等不同视角,且不够深入与详实,但总体研究仍体现出内在一致性,即经济学研究范式的突显。显然,这不是偶然的一致,根源在于不完全契约与信任的密切关联。
  1.2 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信任问题分析
  (1)作为关系治理因子的信任与机会主义预期
  工程项目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体现在无法完全预期项目周期内的潜在风险并预设相应合同策略集[7]。在有限理性假设下,通过契约设计解决委托代理中的不确定性问题并不现实。然而,风险中存在着收益,业主与承包商在自身利益驱使下,理性地会以项目缔约阶段隐藏信息以及履约阶段隐藏行动等机会主义行为预期考量对方,将道德风险视为所面临的关系型风险。理论上,业主与承包商信任关系的建立有赖于良好的意图及彼此合作行为预期,因而在充斥不确定性的项目情景下,机会主义预期发酵,不信任成为必然[4]。
  (2)作为制度环境与影响参数的信任与项目控制权

    在契约不完全的天然属性及不信任的情景下,业主与承包商对项目控制权、剩余索取权的博弈成为了必然,双方将对控制权的争夺作为应对对方机会主义行为的有效策略。相反,在相互信任的氛围下,业主具有通过权力让渡,将部分控制权转移给承包商的可能性。当预期风险发生时,承包商无需请示业主,可通过让渡的控制权而采取合理的行动,从而实现风险控制效率的提升[8]。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业主依然存在因过度信任而承担由于承包商机会主义动机驱使所诱发的低效率风险,一个理想的信任水平与控制权的耦合是契约设计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2 工程项目业主与承包商信任研究的发展脉络及情景依赖性
  如前文所述,临时契约与社会网络认知拓展了项目一次性任务特征,为业主与承包商信任问题奠定了分析的可行性。并且,伴随着信任本质的深入解析,早期的借鉴性研究也延伸到了项目情景下的典型性研究。
  2.1 工程项目业主与承包商信任研究发展脉络
  在早期借鉴性研究中,动态信任模型、螺旋信任模型以及信任与风险驱动模型的适用对象都界定为组织层面。项目临时契约组织特征的提出,为借鉴性研究提供了可能性,但此时的信任研究仅仅是简单的将信任概念、类型等直接引入工程项目领域,情境性分析不足。相比于传统组织,工程项目组织具有临时性、不稳定性以及利益诉求差异性等特征。为了增强信任模型的可解释性,从工程项目契约不完全以及业主与承包商信息不对称等现实问题出发,Hartman构建了基于项目过程的信任模型[9],涉及项目初期正直型信任,因行为互动而逐步形成的关系型信任以及基于已完工程的能力型信任。而Wong与Cheung等人则是从承发包合同、市场声誉等角度出发,提出了系统型信任、认知型信任及影响型信任模型,SEM实证研究也证实了在香港工程领域中的适用性[10]。与此同时,Zaghloul与Hartman[11]、Kadeors[1]、Lau与Rowlinson[4]等人将信任与契约激励、控制等治理要素相联系,分析了业主与承包商的信任关系,不断揭示工程项目信任“黑箱”。正是由于对信任问题的逐步明晰,研究由内涵向外延扩展,探讨信任与项目成功因果关系的文献开始出现。工程项目业主与承包商信任研究发展脉络如图1所示。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